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爱情如何“保鲜”?心理学带你破解长相厮守的秘诀

星空计划
原创
星空计划运营团队账号:活动信息发布、创作者培育计划作品发布等
收藏

爱情如何“保鲜”?心理学带你破解长相厮守的秘诀

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情侣和伴侣会感觉到新鲜感的消失。两个人从一开始的激情澎湃逐渐进入到平淡、甚至“疲倦”的状态,这是恋爱关系发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习惯化”,即当我们长时间接触同一个人或同一种情境后,大脑会逐渐适应、甚至减少对刺激的反应。那么,如何有效保持恋爱和婚姻中的新鲜感,让感情持久而有活力呢?

什么是新鲜感?

在爱情初期,人类大脑中释放出大量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与大脑的奖赏系统密切相关。心理学家海伦·费舍尔提出,人类在恋爱初期处于一种“浪漫吸引”的阶段,这时大脑会通过多巴胺来增加愉悦感和满足感。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在恋爱中感到兴奋、心跳加速,甚至对对方有着无法忽视的渴望。然而,随着关系逐渐稳定,这种“化学反应”会逐渐减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情侣在一起一段时间后感觉到激情消退的原因。

多巴胺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关系变得“平庸”,而是说明关系已经从激情阶段转向了亲密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关系中多巴胺的作用会逐渐让位于其他化学物质,例如催产素,这种“亲密激素”帮助关系稳定和持久。

从依恋理论来看,恋爱中的新鲜感不仅仅与激情有关,还与个体的依恋模式密切相关。随着关系的深入,大部分伴侣的依恋模式会逐渐趋于安全型,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增强,不再需要通过频繁的激情互动来确认彼此的情感。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种依恋模式的改变是长期关系的自然演变。安全型的依恋虽然让关系更加稳定,却也带来了“新鲜感”下降的体验。

保持新鲜感五大秘诀

1. 增强情感表达,学会“欣赏”

习惯会让我们不再注意伴侣身上的优点。因此,学会重新审视和欣赏伴侣的特质至关重要。每天花几分钟对伴侣表达感谢或赞赏,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也能让对方感到被关注和重视。此外,定期通过文字或行动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写一封信、准备一份小惊喜,或者只是在日常中给予对方一份小心意,都是提升新鲜感的有效方式。情感表达越充沛,关系中的“安全感”和“浪漫”就越深厚。

2. 建立“定期仪式”,为关系注入仪式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仪式可以增强情感的投入感。建立属于你们的“定期仪式”能够强化情感纽带。比如每周约定一次的“约会之夜”或每年一起庆祝特别的日子,都是可以增加仪式感的方式。这些仪式为生活提供了一种期待感,也让双方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情感连接的固定时刻,使得两人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3. 激发多巴胺,创造“微小惊喜”

心理学中的多巴胺是“奖励”机制的关键。当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奖励时,多巴胺会被大量分泌,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为对方准备一些小惊喜,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带对方去新的餐厅,或者赠送一份无理由的小礼物,都能激活多巴胺,给双方带来一种新鲜感与愉悦体验。

4. 积极倾听,保持沟通的“新鲜度”

在长久的关系中,沟通质量的下降是导致情感逐渐淡化的原因之一。很多伴侣可能会觉得彼此“都很了解了”,因此忽略了深度交流。其实,随着成长与经历的变化,双方的内在世界也在不断改变。定期进行“深度对话”,尝试谈论一些不同的话题,倾听对方的新观点和感受,能让彼此重新认识和理解。在沟通中多一点耐心和倾听的意愿,也会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关心。

5. 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成长变化

在关系中,不断成长和改变是保持新鲜感的方式之一。每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恋爱或婚姻中,鼓励对方的成长,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能让彼此的关系不断焕然一新。接受变化,并主动寻求成长,能够为彼此的关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

最后,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保持新鲜感和激情虽然非常重要,但是真正持久的关系并非完全依赖激情,而是依赖双方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不断重塑、更新对彼此的吸引力。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帮助每一对伴侣在长期相处中保持浪漫和温暖。

参考文献

[1] Simpson, J. A. (1990).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5), 971.

[2] Simpson, J. A., Gangestad, S. W., & Lerma, M. (1990). Perception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192.

作者:陈宇峰 科普作者

审核: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4-11-13
smxh676
大学士级
阅赞
2024-11-14
祥和123
庶吉士级
学习科普
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