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进化的漫长历史中,触须作为一种重要的感知器官,早已帮助无数物种适应了环境。触须大多位于动物的吻部前端,通常由一对或多对触角组成,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的两栖动物而言,除了我们熟悉的无尾目和较为少见的有尾目之外,南部的原始雨林中生活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两栖生物——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神秘的“蚯蚓”生物
版纳鱼螈隶属于蚓螈目鱼螈科鱼螈属,它的身体结构独特,外形与蚯蚓相似。鱼螈的皮肤上有一环一环的结构,给它带来像蚯蚓一样的外观。更为奇特的是,它的皮肤能够分泌有毒的粘液,这种粘液能有效地保护它免受天敌的侵害。即使是蚂蚁这样的“小麻烦”一旦攻击它,也会因触碰到这种粘液而表现出明显的痛苦。
成年的鱼螈大部分时间都躲藏在潮湿的土壤中,避免暴露在外。只有在大雨过后,或是遇到闷热的天气,它们才会走出洞穴,前往地表寻找食物。这时,鱼螈如何确定外界的环境是否适合出行呢?答案便是——触须。
触须:感知温湿度的“智能”工具
版纳鱼螈的唇边长着一对小小的白色触须,这对触须不仅小巧精致,而且充满智慧。有时,我们可以看到鱼螈的触须不停地伸缩,仿佛在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各种信息。这对触须帮助鱼螈“决定”是否应该离开它那隐秘的洞穴,探索外界的世界。
如果外界环境适宜,鱼螈便会钻出土壤,开始在地面上四处游走。由于鱼螈没有四肢,它只能依靠身体肌肉的运动来推动自己。每当它在移动时,触须便会不断伸展,帮助它进一步感知周围的环境。偶尔,它还会微微抬起头,借助触须捕捉周围的各种气味与感觉,确保自己在寻找食物时不会错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当鱼螈终于找到了一条肥美的蚯蚓时,它会饱餐一顿。接下来的日子,它可能会继续在地下的土壤中安静栖息,享受着食物带来的滋养。对于鱼螈而言,生存的智慧便是:如何借助触须了解周围的环境信息,从而作出最合适的决策。
版纳鱼螈的独特生活方式让我们不禁思考动物与环境之间深刻的相互作用。亿万年的演化使得它们拥有了与环境适应的智慧——触须不仅帮助它们感知温湿度,还让它们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下来。它们通过这一感知工具与环境互相影响,保持着自然的平衡。
作者:《小动物的大秘密》美丽科学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