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些年,我们对“甜蜜”有些误解!

信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重点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
收藏

问世间“糖”为何物,

直教人以身相许。

属于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物质。

糖还有一大作用就是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高糖摄入后往往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开启奖励反馈,这也是我们在情绪不佳的时候,或者感觉焦虑时想吃甜食的原因。

近年来,糖与健康的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糖摄入过多各种危害的文章。一时间,甜蜜的糖仿佛黑化成了洪水猛兽,号召大家无糖、戒糖、断糖的各种信息此起彼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饮料和食品也用醒目的文字标明自己与糖“一刀两断”:零糖、0糖、0蔗糖……

逛超市的时候是不是挑花眼了?今天疾先锋带大家擦亮眼睛,走出误区!!!
【误区一】

宣称无糖的食品中一定不含糖?

无糖或者零糖食品有时候不是含糖量为绝对的“0”。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每100g固体食品或者液体食品里糖含量≤0.5g就可以宣称是无糖食品。

但是有的商家为了噱头,在包装上标明“0蔗糖”就不一定不含糖了,因为这只是针对蔗糖而言无添加,仍有可能添加了很多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或果葡萄糖浆之类的情况。

【误区二】

甜味剂也是糖且对身体有害?

甜味剂是一类食品添加剂,如常见的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能够在赋予食品甜味的同时,只提供较少能量或不提供能量;且还有助于降低龋齿发生风险以及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高更丰富的物质选择。我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一致认为在规定范围内科学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1]。常见的甜味剂如图所示[2]。

【误区三】

摄入的糖主要来源于预包装食品和饮料?

有调查显示,在有意识控制糖摄入的调查对象中,77.92%认为应主要控制来自预包装食品和含糖饮料中的糖,但《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3],厨房用糖才是我国城市居民摄入糖的第一大来源,(28.2%),第二位是含糖乳制品(24.2%),第三位是焙烤食品(19.9%),第四位是饮料(17.7%)。建议平时在烹饪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减少糖的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并强调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9.1g糖[3],符合最新膳食指南的推荐范围,提示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并不需要盲目地控糖。

但近年儿童、青少年的糖摄入量在逐年增加,应引起关注。

此外,超重、肥胖及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偏高人群也需要严格控制添加糖摄入量。

大家要做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要有“合理膳食、科学三减、吃动平衡”的健康理念,

科学合理地认识糖和控制糖摄入!

参考文献:

[1]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
食品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联合发布,《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

[2] 王思睿,仝涛.甜味剂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J/OL].食品与发酵工业,1-10[2024-09-19].

[3]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EB/OL].

供稿:食品卫生科

来源:赣州疾控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