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观鸟人都想看猛禽。我听过许许多多喜欢猛禽的理由:有人说喜欢它们威风凛凛,有人说看着它们就感到自由。
看猛禽需要运气。我平时在广州周边休闲观鸟的时候,如果运气好,一天下来可以见到几只红隼、黑翅鸢什么的。但是,这个秋天,我却连续几天都能看到上百只猛禽——这样的好地方,就是猛禽监测点。
冠头岭的普通鵟|拍摄:ChanIm
去年10月,我和先生ChanIm在广西北海旅游,顺路去了一趟冠头岭。冠头岭是广西北海西南部的一座小山头,三面环海。每年秋季,大量猛禽从韩国、日本等地出发,沿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路向南,途径冠头岭,前往东南亚越冬。毫不夸张地说,在迁徙季的冠头岭上一天看的猛禽,比我在别处一整年看到的还要多。
今年,我们作为美境自然的志愿者,在这里进行了一周的猛禽监测。一边享受猛禽高飞的景象,不断提高鉴定能力,一边还能以公民科学家的身份,为鸟类和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当监测员的好处都有啥?
对个人来说,参加猛禽监测可以提升观鸟水平。平时我只认识自己活动范围内常见的几种猛禽,其他的几乎不认识,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得太少。出发之前,我们翻着图鉴上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三小鹰”,总怀疑自己要污染项目数据。
“三小鹰”指的是冠头岭常见的松雀鹰、日本松雀鹰和褐耳鹰。这三种鹰的成鸟很容易区分,然而因为迁徙路线选择的原因,从冠头岭经过的大比例是幼鸟,放在一起就是“大家来找茬”。但是,经过几天的实地练习,以及每天晚上对照照片鉴定统计,监测期结束时,我已经偶尔可以用望远镜在空中识别出它们了。
依次为:褐耳鹰,松雀鹰,日本松雀鹰|ChanIm
“三小鹰”的识别要点包括尾长与身长的比例、喉中线、尾部色带、飞羽横纹等,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就这几张照片来看:
1)褐耳鹰飞羽上的黑色横纹窄而不连贯;
2)松雀鹰喉中线粗,尾巴和躯干长度比接近1:1;
3)日本松雀鹰喉中线细,尾巴和躯干长度比小于1:1,P6翼指明显较长(黄色箭头处)。
看晕了没关系,上冠头岭练练就记住了。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猛禽监测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的是收集基础科学数据,了解猛禽的生存状况。
作为顶级捕食者,猛禽控制着昆虫、鼠类的数量,维系着农田、草原等环境的健康。而它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领地,只有在迁徙季集中出现。所以,迁徙季是统计猛禽数量的绝好机会。
我所在的监测期的监测数据(点击可查看大图)|美境自然
我监测时最常遇到的灰脸鵟鹰,它们在迁徙季常常集群通过冠头岭|ChanIm
监测员和观鸟人的存在,还能起到防范盗猎的作用,保护迁徙猛禽的安全。
冠头岭过去是盗猎的重灾区,经过多年的监测巡护,以及当地政府的扫黑除恶行动,这里在2022年终于迎来第一个“零枪声”迁徙季。但是,用鸟网等其他形式盗猎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他地区也偶有盗猎的新闻曝光。所以,猛禽监测不光是为了看猛禽,更是为了每年都能看到猛禽。
不是鉴定高手,也能参加监测吗?
和同好们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有朋友说:“想参加猛禽监测,但是我怕我辨识水平不够格……”
老实说,我在报名通过之前也这么想。猛禽识别实在不是我的强项——我很少特意去什么地方“加新”,更喜欢在熟悉的地方看熟悉的鸟,长时间观察它们的行为。但是实际监测之后,我发现只要有基础的观鸟经验,外加认真学习培训课程,猛禽辨识并不困难。
猛禽辨识最大的难点,不过是平时观察机会太少。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王者,猛禽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远少于其他植食性或杂食性的小鸟,平时难得一见。光是死磕图鉴的话,那知识它就是不进脑子。直到项目培训的时候,猛禽监测培训导师师旭给我们展示了海量照片,对照讲解它们的每一个特征,我才能把图鉴描述和物种一点一点对应起来(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训练中的识图AI)。
图鉴描述示意图|《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图鉴的描述科学严谨却抽象,需要结合实地观察进行理解。因为篇幅限制,图鉴只能展示一个物种的若干“标准照”。当我们对照一只鸟翻看图鉴的时候,就很难把握这个物种的最主要特征,容易被不重要的细节干扰。而通过真实的照片记录和现场观测,可以看到猛禽的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甚至不同的色型,处于换羽不同阶段的花纹。再配合高手的讲解,就能把握物种的整体特征,俗称“看气质”。
比如,日本松雀鹰的鉴定特征之一是体型纤细,呈圆柱形,区别于褐耳鹰那种敦实的纺锤型。另外,很多猛禽都有明显的眉骨,看起来很威风,但是日本松雀鹰好像就缺了那么点气势……刚刚入门观鸟的时候,我也觉得这样的描述很抽象,但是看多了就认识了。
学习间隙,做点梗图|制图:玛雅蓝
而且,猛禽监测并不完全依赖志愿者的现场鉴定,现场的观鸟爱好者们也会给出非常有用的参考意见。每天晚上整理照片的时候,一些监测现场无法判断的猛禽也能被鉴定出来。就算实在认不出来,过境猛禽的数量也是有用的数据。
实际上,猛禽辨识只是监测工作的一部分。监测员团队还需要拍照记录、清点数量、录入数据、现场科普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在我轮值的那段时间,因为地图导航路线错误,常常有想去海滩的游客误入监测点。这时候,监测志愿者就需要和游客说明状况,并介绍我们的猛禽监测活动。一些游客会直接离开,但也有不少感兴趣的游客会留下来,和我们一同等候。当他们终于看见猛禽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感到非常惊喜。
很多地区所说的“老鹰”,其实就是黑鸢|ChanIm
还有不止一个人提问:“猛禽会攻击我们吗?”
简单的回答是:不会。人们也许听到过一些久远的传说,关于大型的雕在农田里抓鸡、抓小孩什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这样的大型猛禽已经十分稀少,而且学会了畏惧人类。至于松雀鹰这样的小型猛禽,体型也就鸽子大小,以昆虫、鼠类和小鸟为食,对人类没有威胁。我们只需要注意,不要在繁殖季节靠近猛禽的鸟巢,以及发现需要救助的猛禽时不要贸然靠近(这时候请立即联系12345,转接当地救助机构)。
那么,如何参加猛禽监测?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参加正式猛禽监测最基础也最奢侈的要求,大概是一周以上的空闲时间。考虑到项目培训、人员交接的成本,大部分志愿者项目都要求至少连续监测一周。并且,为了适应全天候户外监测,还需要基本的体能与户外经验。
无心工作,做点梗图|玛雅蓝
关于监测项目的报名,可以关注你感兴趣的机构。猛禽秋季迁徙的监测时间大致从8月底开始,到11月初结束。有志愿者招募需求的机构通常在监测期前一个月左右,通过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招募信息。
中国内地主要猛禽监测点及组织机构|《2023年中国大陆迁徙猛禽监测网络秋季迁徙报告》,SEE任鸟飞
如果你暂时无法参加正式监测,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休闲观鸟,“空降”监测点,作为公众志愿者进行辅助鉴定。在冠头岭监测期间,公众志愿者就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他们有的眼力惊人,总能最先发现猛禽并做出鉴定;有的装备精良,拍摄的高质量照片帮助我们鉴定出很多一时没看清的猛禽。而且,每一个观鸟人来到监测点,在这里住宿、吃饭,都是对当地的生态旅游做一点贡献,让当地人更有动力保护鸟类。
在迁徙季节的监测点偶遇,是属于鸟人的默契。秋季猛禽迁徙的高峰在华北地区通常是9月中下旬,在华南沿海地区通常是10月中下旬,这也是各监测点最热闹的时候。如果你已经等不及了,那么春季迁徙大约3月开始,过完春节就可以准备了。
除了猛禽监测之外,鸟类相关的公民科学项目还有很多,比如鸟撞调查、滩涂水鸟调查、繁殖海鸟调查等等。我很想一一解锁这些体验。对了,还有世界级“观猛圣地”,格鲁吉亚的巴统(Batumi),迁徙季一天能看到上万只猛禽。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那里的志愿者。
跟随季节的脚步,常常心怀期待,这大概是观鸟最大的乐趣吧。
参考文献
师旭. 2023年中国大陆迁徙猛禽监测网络秋季迁徙报告. SEE任鸟飞. https://mp.weixin.qq.com/s/qVKuYX_6w9Dx62_UXX7YDQ. 2024-09-12.
作者:玛雅蓝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ChanIm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