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降温别再说“冻成狗”了,这对狗狗可有点不公平……

星空计划
原创
星空计划运营团队账号:活动信息发布、创作者培育计划作品发布等
收藏

北半球的天气渐冷,人类作为一种在气候炎热地区进化而来的生物开始叫苦,而那些生活在南北极的动物,常要忍受-40℃的持续低温。它们自然需要特别的御寒办法。

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多穿衣服。动物皮毛的御寒效果,主要取决于毛发本身的导热率和毛发之间的空气。大部分有毛兽类的毛发都有两层,粗硬的护毛和细软的内层绒毛,绒毛可以“抓住”尽可能多的空气。驯鹿的护毛里还有许多小空洞,像隔热泡沫塑料一样储存空气,进一步增加保暖效果。

虽然东北人十分相信穿貂,但皮毛还是有它的局限性。第一是小动物的毛不能太长,白鼬虽然生活在极地,但它的毛皮御寒效果并不是特别出色。因为它要依靠灵活性来捕食,就只能拥有一身短短的毛发。要是毛太长,就会像穿着羽绒服的小孩子,变成行动困难的“大面包”。

第二是绒毛和空气构成的“保暖内衣”浸湿以后,效果就会大减。海豹和鲸依赖的是另一件“内衣”——脂肪层。脂肪层的保暖效果不如毛发,但它好在不怕浸水,而且可以储备赖以生存的能量。生活在北极的弓头鲸脂肪层厚度可达30厘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胖动物。

即使是陆地上的带毛动物,也有不得不暴露在外的弱点。北极狼和北极狐的脚掌肉垫是没有毛的,而且位于肢体末端,离产热的身体最远。它们的脚掌皮肤上有高度发达的血管网,像暖气一样为脚底板供热。奇怪的是,它们并不是把脚掌的温度调到与体温相同,而是保持在0℃上下。人类在手的温度达到15℃时,已经冻得很难受了,但狼的后代——狗,能在脚掌温度0℃的时候行走如常。所以“冻成狗”对狗是不公平的。

另一个要害部位是呼吸系统,肺虽然藏在体内,却不得不接触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驯鹿的鼻腔里布满薄片状的组织,为了增加表面积,它卷曲起来,千回百转,像花卷似的。空气吸进去之后,被温暖的组织加温,同时被鼻粘膜的蒸发水分加湿,这样就可以安全地吸入,不会伤肺。

以上这些办法,都是在尽可能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达到加温的效果。在南北极能量(食物)并不好找,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动物也会牺牲能量,来换取温度保命。这种策略在幼小的动物中尤其常见,因为它们身体小,热量更容易散失,防寒的毛衣往往也不像成年动物那么坚厚。

最简单的加温方式就是肌肉颤抖,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冻得打哆嗦”。有趣的是,雷鸟的雏鸟靠颤抖胸肌来取暖,因为胸肌是飞鸟身上最大的肌肉,产热量也是比较可观的。

更耐久的御寒方法是棕色脂肪组织。虽然叫脂肪组织,但它里面的脂肪并不多。它能快速分解脂肪(它用的脂肪主要来自白色脂肪组织,也就是普通的肥肉),产生的能量超过90%都转换成热能。所以,棕色脂肪组织是动物的火炉子,关键时刻能救命。幼小的驯鹿、麝牛和竖琴海豹,虽然身穿厚厚的毛衣,但还是需要棕色脂肪组织来产热保持体温。小驯鹿的棕色脂肪组织消耗的能量,能够占到它全部新陈代谢所消耗能量的70%。

作者丨红色皇后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孟宪林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乘明 海南大学教授

图片来自版权图库,未经许可选用可能存在版权风险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尖刀情怀永远跟党走
大学士级
本文详细介绍了动物御寒的绝招,发挥其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不至于寒中冻僵。特别是极寒地带的动物,利用其皮毛、厚厚的脂肪等进行保暖。动物生存,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演化出来的特殊本领,适者生存。动物生存不易,保护生物,让动物多样性与人类共同生存!
2024-11-17
新风科普🌱🌾
学士级
“冻成狗”?这话可真得改改了。狗狗们抗寒本领大,我们这点小冷算啥。换个说法吧,别让毛孩子背了黑锅。
2024-11-17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解读动物有多种适应寒冷环境的生理机制,这些机制帮助它们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用“冻成狗”来形容寒冷是不准确的,因为狗狗实际上有很好的御寒能力。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动物的生理特点,而不是用它们来形象化地描述人类的感受。
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