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稻田养鱼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稻田养鱼以禾花鲤为主,有着成熟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包括禾花鱼品牌打造与宣传等产业环节。据统计,目前广西稻田养鱼面积约5.3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桂林、柳州两地,占全区稻田养鱼总面积90%以上,其中全州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3县面积居多,其次是灌阳县、兴安县。近10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传统稻田养鱼的坑(沟)、遮阴棚、防逃栅、搭棚种瓜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完善,养殖产量从原来的15公斤/亩提升至30公斤/亩,其中沟坑式稻田养殖模式表现最好,高产可达50公斤/亩,为广西稻田养鱼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广西稻田养鱼产业受地理环境、气候、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以下瓶颈问题。一是大部分地方的禾花鲤稻田养殖是以农户为主体,养殖的技术操作和管理比较粗放,造成养殖产量不稳定,养殖效益得不到有效提高。二是稻田养殖品种单一,缺乏大众化消费观,以地方生产和消费习惯为中心,限制了产业创新与壮大。三是广西稻田养鱼的地方多为山区,以一季稻区为主,局限于种植全生育期较长的水稻品种,容易形成种植单一化。四是山区稻田多为冷浸田,田块较小,日照短、土温低,稻鱼生长缓慢,稻鱼产量偏低或不稳定。五是山区连片稻田间落差较大,不利于土地平整,难以实现沟(坑)模式标准化稻田改造,也阻碍了稻鱼产业机械化发展。六是一季稻区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发生。
近年,广西稻田养鱼、小龙虾混作模式发展迅速,种养面积不断扩大。选择合适的优质稻与优质鱼生态种养,能很好地解决山区传统耕作模式的小块稻田养鱼中存在的种养瓶颈问题。现以“优质稻+优质鱼”为例,介绍广西稻鱼生态高效种养新技术,为广西高品质种养模式的推广和稻鱼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一、优质品种简介
1.万太优美占。感温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叶鞘绿色、剑叶正卷,株型适中,抗倒能力强、抗性好、米质优。桂南稻作区、双季稻区晚造稻鱼综合种养田间表现:全生育期110天,株高110.3厘米,穗长23.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2万,每穗总粒数156.5粒,结实率79.0%,千粒重25.2克,每亩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
2.合方鲫。合方鲫是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的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少军院士团队研制的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优质鲫鱼。合方鲫于2017年获得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养殖,受到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合方鲫具有体形、体色与野生鲫接近、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肉质甜美、蛋白含量高(17.70%)、呈味氨基酸含量高(6.26%)等优点。适合在稻田、藕田等低溶氧环境中养殖。
稻田改造养殖沟为“一”字沟或环沟,沟面宽60~80厘米、沟底宽40~50厘米,沟深50~60厘米,约占稻田面积的10%。加高加宽稻田四周田埂,防止合方鲫外逃。
二、万太优美占生态高效种植技术
1.育秧与移栽。6月底至7月初播种,按照常规操作方法水选、消毒浸种和催芽种子。机械插秧机专用秧盘育秧,大田用种量2公斤/亩;人工抛秧秧盘育秧,大田用种量1.5公斤/亩。移栽前2~3天病虫害防治,每亩秧田用2%春蕾霉素100毫升、60%吡蚜酮可湿粉剂16克、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5毫升,兑水66.7公斤喷雾防治稻瘟病、稻叶蝉、稻飞虱、稻螟虫与稻蓟马等病虫害。采用插秧机或人工抛秧移栽,厢式布局种植,厢面宽6~7米,厢间距0.6米,厢向、行向与养殖沟垂直。种植密度9000~10000穴/亩,平均4~5粒谷苗/穴,秧龄12~13天。
2.稻田水位管理。水稻移栽后,稻田浅水位管理保持12~15天,之后根据水稻生长时期逐渐提升稻田水位管理。分蘖期水位10~15厘米,拔节期水位15~20厘米,孕穗期水位20~30厘米,抽穗扬花期水位30~40厘米,以此促进稻鱼共生,提高合方鲫生长速度。稻谷灌浆期及时疏通养殖沟,确保合方鲫回游畅通,稻谷乳熟期缓慢排水、晒田至收获。
3.稻田肥力管理。每亩稻田施腐熟农家肥或有机肥300公斤、三元(N∶P∶K=15∶15∶15)复合肥15公斤、15%钙镁磷肥20公斤作为基肥,占总施肥量70%;移栽后5~7天追施尿素6.7公斤、钾肥5公斤作为促蘖肥;水稻孕穗期如果叶色偏黄、缺肥,补施三元复合肥6.7公斤作为接力肥。
4.病虫害防治。加强绿色防治病虫害,促进“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的生态防治。每亩稻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盏,适时投放昆虫性诱剂或赤眼蜂,达到生态消灭害虫或降低害虫基数的效果。对螟虫类害虫可用苏云金杆菌(Bt)生态防治,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康宽)药剂防治;对飞虱、叶蝉类害虫可用苦参碱、香芹酚生态防治,也可用烯啶虫胺药剂防治;对稻瘟病可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生态防治;对于其它的水稻病害也可药剂进行防治,但要注意田间水位不低于15厘米为宜。
5.适时收获。稻谷实粒达到85%黄熟便可收获。
三、合方鲫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1.鱼苗投放。水稻移栽3天后,一次性放足鱼苗,投放60~80克/尾大规格鱼苗800~1000尾/亩。投放时先用2%~3%的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消毒处理,再集中投放到养殖沟中暂养15~20天。
2.饲料与投喂。在鱼苗没有引入稻田之前,为了提高合方鲫鱼苗在稻田中的适应能力与成活率,养殖沟中适当投喂米糠、麦麸、花生麸和配合饲料。鱼苗放养3天后开始投喂,每天投喂量视水温、水质、天气、鱼的摄食强弱而定,一般以投喂后1~1.5小时吃完为宜,分上午9时和下午5时两次定点投喂到鱼沟中。之后,利用水稻水位逐渐提升的原理,通过饥饿应激把合方鲫鱼苗引入稻田。每周投喂一次适量的米糠、麦麸、花生麸作为补充饵料,提高鱼苗在稻田中集结活动频率,加快鱼苗生长速度,直至水稻生长至扬花期才停止投喂。
3.巡田检查与水质调节。每天早晚巡田,观察鱼类活动和摄食情况,经常检查拦鱼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意防洪防逃。水温高于25℃时,防止养殖沟水位过浅,及时更换新水。也可保持微流水,确保水质清新。
4.鱼病预防。鱼苗投放前15天,用生石灰粉50克/平方米杀菌消毒清杂养殖沟。鱼苗放养后45~50天,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溶解后泼洒养殖沟消毒1次,防止鱼病发生。
5.适时捕捞。稻谷进入乳熟期,结合排水晒田集结合方鲫在养殖沟中,规格达到150克便可捕捞上市;也可以余留一部分暂养在养殖沟中,根据市场需求捕捞上市。
“优质稻+优质鱼”生态高产种养模式下,万太优美占产量可达500公斤/亩,合方鲫产量可达120公斤/亩,拓宽了广西稻田养鱼的空间,挖掘了稻田利用潜能,大大提高了稻田生态种养经济效益。
作者 ∣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曾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