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肖熠轩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六医院 王清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盛力
配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魏静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公历11月22日或23日,此时天文观测发现太阳已达到黄经24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雪之节,水始冰也。” 这一时节,气温逐渐下降,北方一些地区已见初雪,不过因为地气未寒,雪小未有积雪,故称为小雪。“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天空中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天地闭塞进入寒冬。小雪,是冬季第一丝寒意和初雪的信号。
小雪万物皆藏,农业生产也不例外,民谚有云:小雪收葱,不收就空,此时农业生产已经告一段落,人们也开始储存冬粮,“冬腊风腌,蓄以寒冬”,此时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人们加工腊肉、晒鱼干的好时候,他们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到春节正好享受美食。除此之外,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会开启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把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成特色美食“刨汤”,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小雪气寒雪将至,地寒未甚等雪大”。 随着气温的下降,寒冷对人们的影响开始显现。此时,空气湿度较低,皮肤与呼吸系统易受寒邪、燥邪,因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容易出现咳嗽、鼻塞、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小雪寒露,早衣加披”,在这个时期,中医学强调“养阴”和“护阳”,冬季主藏,人们不仅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还要调整养生策略,做到敛阴护阳。以下是一些养身小贴士,请大家签收!
1.常晒太阳助阳气。天气寒冷,身体是不是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这些在中医阴阳理论中都属于阴证,与阳气不足有关,冬季的阳光虽然较为柔和,但它仍然是补充身体阳气的重要途径。多多进行“光合作用”,不但能促进气血流通,阴阳调和,而且有助于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利用,帮助维持骨骼健康,增强免疫功能。
一般建议选择早上7点到9点或下午4点后阳光温和的时间段进行,走到户外或打开窗户,在安静、开阔的地方晒太阳,适当做一些舒展运动舒缓身心。如果身体较寒凉,可以多晒额头、后背、手心、小腿这几个重点部位,更有助于体内生发阳气。
2.小雪中药足浴养。当夜幕降临,尤其是在渐冷的小雪时节,中药足浴成为一种极具养生价值的活动。这个古老的健康习俗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缓解一天的疲劳和紧张。另外,还能选择加入一些中药如生姜和艾草,这些中药以其温暖身体的特性而闻名,不仅能有效驱散体表的寒气,还能激活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使身体更快地恢复活力。
3.食疗温补益肾气: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肾是封藏之本,是人体精气的储藏室,肾气充足,不仅可以保护阳气,抵御严寒,还能为来年春天打下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滋补肾气的食物在小雪时节必不可少。黑色入肾,可以将黑豆、黑芝麻、黑枣、黑米等黑色食物熬成粥再加入板栗、核桃等,不仅能收肾藏精,还能滋阴益胃。除了吃一些黑色食物,寒冷时节,我们也应适当增加温补食物的摄入,如牛羊肉汤、带鱼汤、鲫鱼汤等。还可以适当饮用一些中药茶,例如桂圆姜枣茶、石斛枸杞茶等等,这些中药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升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有效预防感冒等疾病。
4.乐观心态保健康。在这个时期,昼更短夜更长,人们大都在太阳还没升起时就要出门,天黑了才能回家,日照时间不足。阴暗的天色裹着潮湿的寒气扑面而来,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导致情绪低落,引起心理上的感伤,甚至导致抑郁症状。此时我们应当学会识别并调节自己的情绪,利用好五音疗法,听轻缓的音乐,舒畅情志;参加社交或者团体娱乐活动,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让身体暖和舒畅起来,从而有效缓解情绪压力,保持积极心态,焕发内心活力。
5.小雪需适度休息。在这个时期,体内有潜藏的阳气扰动,我们也要做到静心内守,清退心火,防止阳气外泄。首先,运动要适度,虽说动能生阳,但也要注重动静结合,微汗即可,过度运动会扰动阳气,进而影响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其次,日常起居应注重早睡晚起,给自己充分的休息时间,让身体得以恢复和调整,固护阳气,以更好地面对冬季的挑战与来年春日的到来。
小雪,作为冬季的开端,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更是健康养生的关键时期,遵循中医养生的原则,及时调整饮食,养成保暖、作息习惯,以提升身体的适应能力,才能在寒冷的冬季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愿大家在这个节气中,能浑身充满阳气,在静谧中积蓄生命的力量,静候崭新的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