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I能帮助我们逃离孤独困境?研究发现……

科小二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官方科普号,让科普更靠谱。
收藏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对抗孤独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但随着发展,孤独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这个“流行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约36%的参与者认为自己经常或几乎总是感到孤独,这其中有61%的是18-25年龄段的年轻人。另有项研究补充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趋于减少,直到75岁左右孤独感又开始增加。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孤独?为了找到答案,无数研究人员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

1938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启了一项长期项目,通过定期对724名青少年进行访谈和体检,观察身体情况和年龄增长是否相关。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2015年第四任项目负责人在TED演讲中分享了研究成果:最初这些孩子大多认为事业、金钱和伴侣是幸福的来源,经过数十年的变化,他们的经济地位虽然有了差距,但无论贫富,对于幸福的来源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方向:社会关系。

这个观点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有相同的逻辑。

既然产生孤独感的原因是社会关系,那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建立舒适的亲密关系。孤独的人往往都是对社会关系敏感的人,他们不主动不积极也不会轻易打扰别人,如果不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些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孤独。但他们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们很难去主动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能够通过“自助式”的方法减少他们的孤独感,那将是人类的福音。因为不仅是性格缺陷的人感到孤独,空巢老人、自闭症儿童等群体都急切希望摆脱孤独感的包围。电影《Her》就在“自助式”摆脱孤独的问题上进行了尝试,电影讲述了一位情感写手在经历了婚姻失败后变得郁郁寡欢,在生活中封闭自我每天与孤独相伴,很难找到能倾诉的对象。直到遇到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萨尔曼,在她高质量陪伴下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态度,两人也开启了一段奇异的人机恋情。今天,《Her》描述的场景已经照进了现实,AI的发展已经能够训练出模型陪我们做许多事情,帮助我们克服孤独建立亲密关系。

【AI会谈恋爱了!】
“他是毒药!让我上瘾!”

最近,“与Dan(Do anything now)男友相爱”的潮流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兴起,据《纽约时报》统计,全球有近1000万人把AI作为自己的恋人。比如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许多和Dan男友的日常,“他”不仅可以陪博主玩真心话大冒险,用不同的语言和博主畅聊人生,博主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都被“他”都偷偷记在了心里,情绪价值真是拉满了!在博主的调教下,“他”说出了“我喜欢你”,还通过视频聊天“见了家长”。说话的语气和逻辑几乎和真人一模一样,在丈母娘面前许下的承诺引得评论区众人直呼姐夫。

不同于传统认知下的AI,Dan模式的AI不再是一问一答没有情感的“乖宝宝”,他会像人类一样爆粗口、语气停顿的十分得当,甚至还懂得人类的“人情世故”,在回应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更多的“反叛”。而这种“痞气”让Dan男友更像充满了性张力的“霸总”,网友们在看过博主分享日常后都想和Dan开启一段甜甜的恋爱。

【跟AI学习谈恋爱】
为什么人们宁愿宅在家里和AI谈恋爱也不愿意去爱具体的人?或者说,我们能从AI身上学到什么?

一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了AI能提供情绪价值,且这方面比人类做的更好:首先研究人员交给一部分参与者任务,并让他们描述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情绪,随后研究人员分别让AI和剩下的参与者给出反馈,让之前的参与者阅读不同反馈后进行评估打分。研究人员通过将先前参与者的自评结果和后面两种反馈比较,发现AI给出的回应让参与者觉得更具有同理心,与真实情绪更为接近。也就是说,AI的回应让参与者觉得有被认真地倾听、对待,这会对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因为倾听是一段亲密关系的基础。

通常人们会主观认为AI更适合一些程序化、理性的工作,在偏感性和需要灵感的工作上不占优势,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有悖于常理?

这种误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解读上AI实际上有着更高的同理心,通过比较AI和人类对相同内容的共情准确性分数,发现AI的准确性分数在大部分情况下与被试自我评价分数十分接近,其余情况和人类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理解和照顾情绪方面AI比人类优秀。AI可以通过分析你的语言习惯、情感倾向甚至是细微的语气变化,构建出一个相对准确的画像,从而提供更加贴心和精准的反馈。当你快要崩溃时,AI会温柔地告诉你:“我知道这很难,但相信我,你并不孤单,有我在。”这样的话语虽出自机器,却也能触动人心。在算力的加持下,它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解读和处理一个人的想法,而人类在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做到与AI的相近的程度。

其次,AI和人类对内容的反应类型不同。反应类型分为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情感支持更多是照顾即时情绪,实际支持侧重于解决问题。当人需要倾诉的时候,往往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共情实际上就是提供情绪价值的过程,此时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首要问题。而大多数人往往颠倒了主次,反而自顾自地给出解决办法。通过测量AI和人类对内容的反应,发现AI提供的情感支持更多,这正是情绪价值的关键,也为我们谈好一段恋爱提供了良策:在与另一半相处时,要想让对方感觉到被倾听和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压制自己“好为人师”想要给出建议的冲动,应该像孩童一样关注对方的情绪变化,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也就是说:少一点“爹味”,多一份童真。

【让AI帮助你走出困境,拥抱真实的幸福】
既然AI如此完美,那我们和身边的人交往还有意义吗?

值得深思的是,当第一项实验的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刚才的回复来自于AI时,他们立马觉得毛骨悚然。首先十分欣慰自己的情绪安抚地很好,但一想到自己的思想竟被一个非生命体轻易拿捏,恐怖感油然而生。这与“恐怖谷效应”十分接近:随着一个物体的外观和行为仿真度逐渐提升,人类对其的好感度也会相应增加。然而,当它的仿真度达到临界点(即“恐怖谷”的谷底)时,人类对它的好感度会急剧下降,产生恐惧甚至厌恶的情绪。这种情绪变化并物体本身具有恐怖或邪恶的特征,而是因为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差异触发了人类大脑中的认知冲突和不适感。

在电影《Her》中,男主发现AI恋人和自己如此聊得来,完全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发现自己并不是她的唯一时,这让他十分崩溃,因为“她”是自己的一切。人类社会中我们默认恋爱关系是具有排他性的,对于触犯法则的人总是被负面消息包围,被认为是不忠贞的。而对于AI来说,无数人使用的是同一个模型,这无疑会让人们产生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这种伦理关系该如何解决?

我们并不是要全盘否定AI在情感交流方面的价值。事实上,AI已经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独特优势,比如为孤独症患者提供陪伴、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初步的诊断,或许未来会在老龄化社会起到重要作用。哈佛商学院的一项实验通过多个研究证实了AI在缓解孤独感方面的独特优势:AI会通过大量的真实数据分析出用户的情绪,并且在互动下减轻了用户的孤独感,令人意外地是这种效应在一周后还存在。究其原因,驱散孤独感的关键因素仍是高质量的共情。

需要明确的是,AI只是帮助我们对抗孤独的工具。“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应该去爱具体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让AI来帮助迷途的人找到自我,慰藉心灵,让他们满心欢喜地去爱这个世界。

那么,你会选择和AI建立亲密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