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惊奇:中微子竟是“阿飘”,谁让鬼神戴上了科学桂冠?

时空通讯
原创
探索奇妙的世界,愿与您一起同行。
收藏

最近,央视的一则报道谈到了我国正在建造的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基地,对中微子这种宇宙神秘粒子进行了一番描述,认为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影响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由此,引发了一波广泛议论,一些网友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粒子戏称为“阿飘”。

为此有人脑洞大开,纷纷秀出自己对这种神秘莫测粒子的想象:难怪三更半夜总觉得有东西飘过,原来是阿飘在穿墙;鬼怪终于有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中微子;这些中微子大概是咱们的老祖宗吧,过了若干年,俺们也将称为阿飘在这世间游荡......

本来,“阿飘”一说只是网友们对这种幽灵粒子的调侃,但一些神棍们却认了真,认定终于为“科学的终点是玄学”找到了证据,认为所谓“阿飘”就是鬼神,人类从古到今鬼神的传说终于有了科学的依据。神棍们的理由是,鬼神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时候又会露出真容,现在科学终于证实了鬼魂真的存在。

宇宙本质的探秘与玄学和鬼神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穷途末路的神棍们却常常把科学发现当作救命稻草。随着科学进步,神鬼玄说越来越没了市场,奄奄一息,就总想抓住科学的外衣,隔三岔五有什么科学新发现,就借机攀附闹那么一出,还真的常常诱骗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为了以正视听,今天时空通讯就再来通俗地说说中微子是咋回事。

其实,中微子并非最近才发现,科学家们探究这种粒子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了。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科学家们在对放射性研究中就发现,物质在β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由电子带走的能量并不与失去的能量一致,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这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1930年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泡利提出了一个假设:除了电子之外可能还有一种难以探测到的粒子,带走了一部分能量。

1931年春,国际物理会议在罗马召开,出席者科学群星璀璨,诺贝尔奖得主海森堡、泡利、居里夫人等科学巨擘都到会,泡利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上述理论,并将这种粒子命名为“中微子”,预言就是这个“小偷”窃走了能量。

此后,科学家们就一直设法试图通过观测找到这种粒子,但这种“幽灵”粒子太难抓住了。一直到1952年,才间接观测到了这种粒子的存在,1956年直接探测到了中微子!当然,说是“直接”,但人们至今都没有真正地看到这种粒子,只是在探测器里探测到了这种粒子的信号而已。为此,首次探测到中微子信号的美国物理学家柯万(Cowan)和莱因斯(Reines)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科学家们一直持续不断地研究着中微子,不断发现了中微子地一些特性和种类,以研究中微子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断出现,他们是:

1962年,美国莱德曼·舒瓦茨和斯坦伯格发现了第二种中微子——μ中微子,获1988年诺贝尔奖;1968年,美国戴维斯发现太阳中微子失踪,获2002年诺贝尔奖;1987年,日本小柴昌俊实验观测到超新星中微子,获2002年诺贝尔奖;1998年,梶田隆章在日本超级神岗实验中,以确凿证据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获2015年诺贝尔奖;2001年,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证实失踪的太阳中微子转换成了其它中微子,获2015年诺贝尔奖。

随着研究探测的深入,人们对中微子的了解越来越多。首先是确定了这种物质的真实存在,且在宇宙中包括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其次这种物质很多,多到每秒钟都有数万亿个中微子穿越我们的身体;再次,这种物质体积和质量极小,且不带电,因此无法被直接观测到;再再次,这种物质运动极快,接近光速。

中微子是由多种核反应产生的,主要包括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超新星爆炸和放射性衰变。因此,太阳等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超新星爆发、核反应堆、粒子加速器等都会产生大量中微子。

中微子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为啥人们就观测不到呢?这就得说说人类对世界是如何感知和观测的了。科学家早就揭示了我们世界存在着四种基本力,即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这四种基本力约束着整个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得一切运动。而人类之所以能够“看到”和触摸到,主要是依靠电磁相互作用力,如光和机械波。

但中微子呈现电中性,也就是不带电,在四种力中只参与引力作用力,其他三种力都不具备,也就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此,中微子视任何可见物质都似无物,任何物质都无法约束它,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一切物质,就是地球和太阳,也会一穿而过,既不产生光也不产生震动。

中微子虽然有引力,但由于其质量极小,引力作用力的现象也就极微弱,因此也难以捕获和监测。因此,每时每刻都有亿万中微子从我们的身心和眼中穿过,我们毫无感觉。

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们又能够观测到中微子的信号呢?这就是万事都有特例,前面说的中微子穿越物体时几乎毫无感觉,这里面有个“几乎”,这个“几乎”的意思就是有那么几个中微子会“叛逆”,特立独行地与原子核发生“碰撞”,这个概率只有100亿分之一。

也就是100亿个中微子可能有1个中微子会与我们可见的物质发生电磁相互作用,给科学家们留下了一个研究它的空间。中微子个体数量无限多,巴掌一伸,就有成千上万亿个中微子穿越,也就有那么几个会与我们手掌的电子发生碰撞,只要观测到这种碰撞,就知道中微子的存在了。

但问题是,这种观测很难很难。宇宙中除了中微子,还有很多射线粒子,包括宇宙射线粒子每天都在穿越各种物质,这些射线都带电,因此与物质碰撞的机会大多了。要在无数多的微观物质碰撞中,去发现极其微量的中微子碰撞轨迹,实在不亚于大海捞针。

那么,如何分辨其他射线粒子与中微子粒子与物质作用的信号呢?根据中微子无障碍穿越的本领,科学家们就开始深挖洞,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地底下来捕捉中微子。挖洞的目的是过滤掉哪些并非无障碍穿越的粒子,流下中微子,因此挖得越深,其他粒子穿越得可能性就越小,而中微子却不受影响。

因此,在足够深层的地底下或冰下,只要做好陷阱,也就是装置好一些纯净的物质在那里守株待兔,就能够捕捉到中微子“个例”的一些信号。

能够穿越到足够深层地底的宇宙粒子,就只有中微子和极少量高能量宇宙射线了,这样分辨出哪些是宇宙射线,哪些中微子就有可能了。当然,被陷阱“捕捉”到得中微子,也不是真的抓住了中微子,而是中微子与陷阱中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留下一些轨迹,就是所谓的信息。

中微子与物质碰撞时,尽管相互作用极弱,但仍会激发微弱的光,当这种信号被光电倍增器放大后,就会在仪器上显示出来。科学家们通过分析中微子碰撞的独特信号,如光速运动特有的“切伦科夫辐射”,就能将其与其他高能粒子产生的信号区分开来,从而识别出哪些是中微子的轨迹,分析得到这个中微子来自何方,在遥远的宇宙深处发生了什么事件。

深藏在700米地下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就是为了捕捉触网的中微子的。其主体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球,直径达35.4米,上面镶嵌着数万个看起来像灯泡的光电倍增管,其中20英寸的2万个,3英寸的2.5万个。这个大有机玻璃球连接着极其复杂的电子元件及电缆、线圈、隔光板等部件,装有2万吨液体闪烁体(简称“液闪”),并被安置在盛有3.5万吨超纯水的大池子中。

当大量中微子不断地穿越这个巨大的“陷阱”时,就有那么几个和“液闪”里密布的氦核发生反应,产生正电子和中子,这些信号就会通过光电倍增器放大,从而让仪器显示出来。

虽然说得很轻巧,实际上探测到中微子还是很难的。江门这种数万吨的试验装置,每天也只能探测到60个反应堆中微子、4个大气中微子、1个地球中微子、90个太阳中微子。而700米地层虽然将宇宙射线强度降低了20万倍,每天还是会有10万个来到这里。科学家们必须从这些干扰中分辨出哪些是中微子信号,以及这些中微子来自哪里。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中微子实验装置有:美国建造的冰立方,位于南极2500米深的冰层底下,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主要用于探测宇宙中高能中微子;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建造在深达1000米的废弃矿井中,主要探测中微子的“味”和振荡现象;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位于3000米隧道深处,距地面深度约100米,主要用于追踪反中微子;即将完工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当然也名列其中。

由此可见,虽然中微子依然是现代科学很难探测到的粒子,但早已经揭开完全神秘的面纱,其信号已经在世界各地被科学家们所捕捉和研究。

人们刚刚发现中微子时,曾经认为神秘的暗物质就是中微子。但中微子虽然很多,其质量却极小。研究认为,宇宙中的中微子只占有宇宙总质能的0.0035%。而宇宙总质能分配中,暗能量占据了68.3%,暗物质占据了26.8%,可见物质占据了4.9%。因此,这点中微子根本无法解释左右宇宙天体引力的暗物质。

综上所述,所谓中微子就是民间传说的“阿飘”完全是胡扯,由此而攀扯“科学的终点是玄学”更是愚昧无知的鬼话。科学证明,中微子就是宇宙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物质,只是这种物质几乎不带电,因此不受电磁作用力束缚,而人类观测一切事物恰恰主要是利用电磁作用力进行的,比如声光电等现象,因此,中微子就很难被人观测到而已。

或许有人认为,研究中微子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毫无价值,或许对普通人来说是这样,但对于担负引导人类文明走向和生存的科学事业来说,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通过对中微子的深入研究,很可能会发现许多宇宙最深层的秘密,从而逐步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化的真相,对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相信随着研究和发现的深入,总有一天中微子这个“阿飘”的真面目会大白于天下,让我们期待。

时空通讯原创文章,请尊重作者版权,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