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影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邱礼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视网膜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从而形成图像。视神经主要是传递电信号,眼球相当于照相机,大脑相当于主机,中间的这条导线就是视神经。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视神经萎缩是指从视网膜到外侧膝状体之间的视神经节细胞以及轴突发生了病变。主要会对视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色觉障碍等。
视神经萎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全,自出生起便呈现萎缩状态,是视神经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遗传性因素中,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较为多见,其遗传模式主要基于线粒体基因,遵循母系遗传规律,即女性患者可能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但后代是否发病还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反,若男性罹患此病,则不会继续遗传给下一代。此外,还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病变,具有明确的家族遗传性。
后天性因素同样多样,包括视神经炎,多见于中青年群体;中毒性损害,如药物、甲醇、二甲苯、硫化氢等化学物质所致;颅内肿瘤对视神经的压迫,也可引发视神经萎缩;外伤后,视神经可能因水肿或直接损害而逐渐萎缩。在老年人群中,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青光眼是视神经萎缩的常见诱因。前者因视神经供血不足而逐渐萎缩,后者则因眼内压升高,长期压迫或影响视神经结构,最终导致发生萎缩。
视神经萎缩可通过眼底镜检查明确,关键在于观察视盘(亦称视乳头),作为视神经在眼球内的可视部分,它是视网膜神经纤维的汇聚之所。正常情况下,视乳头呈现淡红色,血管充盈显著。若在眼底镜检查中发现视乳头颜色变浅或呈现苍白状,这通常标志着视神经已发生萎缩。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视觉电生理检查能够评估视神经的传导功能是否受损,具体表现为振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为视神经萎缩提供重要线索。其他辅助诊断手段包括造影检查,该检查可揭示视神经充盈迟缓或萎缩迹象;以及OCT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它能直观显示神经纤维层的变薄情况,同样提示视神经萎缩的存在。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策略核心在于对因治疗与修复治疗两大方面。
首先,对因治疗是基础,旨在消除导致视神经萎缩的根本因素,为后续恢复创造条件。例如,针对视神经炎,急性期需迅速抑制炎症反应,常采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促使炎症消退,并辅以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中毒性视神经病变,需彻底切断毒物接触源,药物所致者则需停药,并给予足够时间让视神经自然恢复。对于肿瘤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则需手术切除肿瘤,并处理由此引发的高颅压性的视神经水肿问题。
在致病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后,修复治疗成为关键。中医在此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针灸疗法,对神经系统的修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增强神经反射功能,同时能够增强眼周局部组织代谢,从而增加局部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对于视力严重受损,甚至无光感的患者,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可提供一定的恢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