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视神经萎缩针灸、中药能发挥什么作用?怎么治疗?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王影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邱礼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

视神经萎缩主要会对视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色觉障碍,严重的会失明。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对视神经萎缩就有一定认识,《神农本草经》将其称之为“青盲”,致病因素是外感和内伤。外感时疫之邪,比如感冒发烧,最后诱发视神经萎缩的发生;外感湿邪、热邪、寒邪,有邪气入侵机体,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的发生。内伤则是因七情失常、饮食失宜或劳逸失当,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比如免疫力各方面出现问题,发生了视神经炎,从而诱发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把致病因素去除,后期视神经才有可能恢复,可以采用针灸促进视神经恢复。现在的研究已经证实,针刺可以帮助神经传导、递质传递,激发人体自我修复的过程,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但如果视神经萎缩比较严重,视力下降明显,甚至没有光感,这种情况完全恢复的几率就比较低了。

在针灸治疗中,穴位选择通常分为主穴和配穴,其中配穴的选择可能会有所不同。主穴的核心集中于眶内区域,研究证实,眶内选穴相较于眶周,其疗效更为显著。眶内常用的关键穴位包括睛明穴、承泣穴及球后穴;而眶周则常取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等。值得注意的是,眶内穴位在针灸时,为避免淤青,通常不推荐加电针疗法,除非在极端危重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相反,眶周穴位在针灸时加入电针,往往能增强治疗效果。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至于配穴的选择,则依据全身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依据不同的证型,如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等。在患者体质虚弱时,配穴常选于腹部,旨在提升体内正气,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作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提升气机的关键所在,常被选作配穴使用。

单次针灸治疗时长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至半小时之间,若采用电针疗法,由于刺激强度较大,可能二十分钟左右即能达到治疗目的。在治疗初期,建议每日进行针灸治疗以确保疗效;进入稳定期后,则可调整为每周两到三次。

视神经萎缩的恢复进程,在去除致病因素后,通常较为缓慢,且恢复时长因致病因素而异。例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恢复可能需历经一年至三年不等,期间病情或可逐渐改善,显示出较长的治疗周期。对于儿童而言,无论是先天性视神经萎缩,还是由肿瘤压迫、外伤等引起的视神经萎缩,鉴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后期可能需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治疗,以顺应其发育过程。相比之下,某些类型的视神经萎缩治疗时间相对较短。如成年人因外伤导致的视神经萎缩,经过两到三个月的治疗大多会取得良好的疗效,而最佳治疗时机通常限定在半年内。

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时,病情较轻者(如视力为0.4或0.5)可能一次治疗即能见效,视力有所提升。而对于视力极差的患者,则需经过十次乃至二十次的针灸治疗,方能逐渐观察到病情的好转。

视神经萎缩针灸治疗期间还需要配合中药治疗吗?中药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采用不同的对证方药,针药并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恢复。

针对不同类型的视神经病变,如视神经炎、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及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等,在疾病早期即出现视乳头水肿等体征时,应及时考虑中药介入。进入视神经萎缩的中晚期阶段,无论是由外伤还是炎症引起,临床上常采用补益肝肾的中药作为治疗重点,如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对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则可能需加入具有改善循环、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总体而言,补肾与明目类中药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此外,视神经萎缩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亦需有所注意,特别是在接受中药治疗期间,应避免摄入辛辣刺激及寒凉食物,以免干扰药效,不利于疾病康复。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