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历史典籍中的熊猫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官方科普账号,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
收藏

大熊猫,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它身材滚圆,憨态可掬,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在1963年法国博物学家代维发现熊猫之前,熊猫都没有真正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偶尔出现在历史典籍中,也因为对熊猫的认知有限,所以历史典籍中的熊猫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

《尚书》是中国四书之一,相传是孔子编撰记录商周重要史料的,这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对熊猫最早的记载。《书·牧誓》中说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汉代,《礼记》中记载有“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晋书·熊远传》载:“远上疏云:‘今顺天下之心,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大军后至,威风赫然”。虎貔熊羆皆为猛兽,其中的貔,就是指的熊猫。古代行军打仗时前面挂有画着大熊猫(或写有挚字)的旗以警众,示为威武之师。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早期对熊猫的记载中其威武的形象深入人心,多象征军队武勇、战无不胜,同时也震慑敌人。

春秋时期,《诗经·大雅·韩奕》中提到“献其貔皮,赤豹黄罴。”说的是大禹治水期间,龙州的百姓向他进贡熊猫的毛皮,作为珍贵的礼物。《淮南子·道应训》记载:“屈商乃拘文千于菱里。于是散宜生乃以于金求天下之珍怪,得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于合,以献于纣,因费仲而通。纣王见而说之,乃免其身,杀牛而赐之”,大熊猫为“天下之珍怪”,臣下献给君王之后,免除了杀生之祸,正说明了此兽为珍贵之兽。

另一方面,熊猫也经常被作为和解、建立友好关系的象征,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85年10月22日(武则天执政的垂拱元年)女皇曾将一对大熊猫活体和70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这也是最早的“熊猫外交”记载。时至今日,熊猫早已作为和平使者,去往世界各地,其毛茸茸、圆滚滚的形象,向世人发出中国的善意与和平。

熊猫在古代还有很多名称,如貔、貔貅、白罴、貊、白豹、貘、驺虞、食铁兽等,那怎么能确认这些说的都是熊猫呢?一般大概可以从外表、习性和地点的描述来推测。

《书·贡禹》记载,天下分九州,其中梁州位于山西城固以西、秦岭以南(如今的四川青川、平武、北川一带),为貔貅产地,与今天大熊猫的分布也是吻合的。汉初出现的《尔雅•释兽》中载“貘白豹”,郭璞注疏为“(貘)似熊,小头,卑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出自“蜀郡”。东汉许慎所撰《说文》,对貘的解释是“似熊而黄黑,出蜀中”,进一步说明了貘体色斑驳,出产于四川。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外表、食性、产地都与今天的大熊猫非常相似。

但也有些记载,依然存在争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貘为题,撰写了著名的《貘屏赞》。里面写道“邈哉奇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从表面看,好像说的是大熊猫,然而仔细阅读可以发现端倪,里面还有“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可以说和大熊猫的形象差之千里,更接近今天的马来貘,更巧的是,马来貘也是黑白相间,长成这样,白居易看见的貘,大概率是这货了。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对大熊猫的认知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这可能与当时人们的认知能力和熊猫的特性相关。

秦汉时期,人类认知有限,敬畏自然、依赖自然,产生原始的自然崇拜,于是将大熊猫这种自然猛兽神格化,并与战争、政治联系,这也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大多数对大熊猫的记载,来自于坊间传闻、神话传说,配上一些夸张的演绎和粗糙的记载,还有一些熊罴、豹、狐等其他动物的干扰,大家从这只言片语的记载中了解信息有先,只能加以想象、猜度。再者,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在作品创作时也是借物抒怀、借题发挥,并不在意大熊猫的形象如何,所以在创作时为大熊猫加上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这部分脑补的内容,导致认知是主观的、限制的,所以如今我们看见的记载多少有些差异。

此外,大熊猫对环境的依赖性强,生存范围极小,只生存于特定区域的山林地带,这部分往往也是人烟罕至区域,再加上大熊猫本来也是独居性的动物,并不会成群结队的出现,所以,减少了大熊猫与人类接触的概率,这也使得大熊猫的形象变得神秘。

人类可能已经出现在300万——400万年,而大熊猫最早可追溯到800万年以前。大熊猫早于人类出现,又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对它的认知也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种认知过程也导致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对大熊猫的过度捕杀而数量锐减。在那些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信息的传递是非常困难且漫长,对某种动物或猛兽的发现、记载和研究,并不会在人们生活中激起太多浪花;而今天的我们,已经对大熊猫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个古代生食铁铜的猛兽忽然变得非常脆弱,我们建立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工繁育技术,以科技手段遏制这种生灵数量的减少,甚至逐渐开始增加。所以,人类也是在与大熊猫数百万年的羁绊中,慢慢寻找与自然相处的答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参考文献:

1. 邓云霞.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大熊猫形象[J]. 保山学院学报, 2017(1).

2. 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 孙前 ‖ 大熊猫古名研https://www.sohu.com/a/319091008_120158407

3. 胡锦矗. 大熊猫传奇[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4. (西汉)刘安. 淮南子·道应训[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评论
永远的迷彩
少傅级
已阅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