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从水到陆】大鼻子十字瞳——墨脱棱鼻树蛙发现始末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官方科普账号,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
收藏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树蛙科 Rhacophoridae

属:棱鼻树蛙属 Nasutixalus

种:墨脱棱鼻树蛙N. medogensis

1950年8月15日夜间,西藏墨脱县发生8.6级大地震,是20世纪震级最强的几次地震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所监测到的最强地震。当时,墨脱县境内灾情严重,很多村庄彻底被毁,其中就包括格林村——村子所在的山坡发生地陷,在海拔1600m处形成了今天的格林沼泽盆地,沼泽周围被高大而密集的常绿阔叶林所包围。而如今大沼泽边的格林村则是后来搬迁至此的门巴人重建的。

西藏墨脱县格林沼泽盆地,箭头所示为墨脱棱鼻树蛙栖息的密林 蒋珂 摄

2015年4月28日晚上,我们一行4人进入沼泽周围的密林里,蛙鸣声四起,仔细辨别后有至少3种蛙叫,其中有一种类似鸟叫,从树冠层中传来,从没听到过。于是大家纷纷抬头寻找,但叫声离地少说10米以上,根本看不到。就在我几乎要放弃时,突然看到离地约六七米左右的树杈上趴了一只雄性树蛙,它的声囊随着鸣叫声膨胀与收缩。我激动地叫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把它弄下来,一看究竟是哪种树蛙。我找来一根很长的竹竿,准备将它捅下来。聪明的门巴族向导把雨伞倒着撑开,接在树下,我用竹竿轻轻一碰,那树蛙正好跳到雨伞里。拿在手里仔细端详,我更激动了,我在墨脱考察了5年,都没有见过这种树蛙,它很可能是个从未被科学界所认知的新物种!

2016年拍摄的雄性墨脱棱鼻树蛙 蒋珂 摄

墨脱棱鼻树蛙眼睛虹膜的“X”形浅色斑,以及管状鼻棱 蒋珂 摄

考察结束回到实验室后,我们一方面仔细核对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加紧进行分子遗传实验。分子结果出来后,我们大吃一惊:这个树蛙不仅是新种,而且是个新属!经过1个多月紧张的撰写论文,我们在《动物学研究》杂志承担了一期专刊,把在西藏取得的两栖爬行动物其他研究成果一起集结发表。因为这种树蛙的鼻棱发达呈管状,与树蛙科其他属都不同,因此新属被我们命名为“棱鼻树蛙属 (Nasutixalus)”,其拉丁学名“Nasutixalus”是有两个部分组成,前缀“Nasut-”的意思是“大鼻子”,而后缀“ixalus”是小型蛙类的常用词根,而它分布于墨脱,于是物种学名就被命名为“墨脱棱鼻树蛙 (Nasutixalus medogensis)”,“medog”是墨脱的英文拼写方式,而“ensis”是以地名命名的常用后缀。此外,它的眼睛虹膜上有个“X”形浅色斑,其他树蛙类群都没有该特征。我们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16年1月18日,而就在刚发表后2天,印度学者于1月20日也发表了一个新属“弗树蛙属 (Frankixalus)”,采自墨脱南部,经过分子和形态比较,与棱鼻树蛙属是同一个属。但印度学者发表的时间晚于我们,因此,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我们取得了优先权,因此,现在学术界只承认我们发表的棱鼻树蛙属为有效属名。真是很惊险。著名的两栖动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D. Wake教授专门发来邮件表示祝贺,说喜欢我们所起的名称,非常形象。根据印度学者的研究文章,我们推测墨脱棱鼻树蛙是在积水的树洞里产卵,蝌蚪孵化后,雌性会返回树洞产下未受精的蛙卵喂食蝌蚪。

发表新属新种墨脱棱鼻树蛙的2016年《动物学研究》杂志“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专刊

2016年4月21日,我和王聿凡等再次来考察,可能因为稍早了一些,墨脱棱鼻树蛙的叫声远不如前一年多。这次,我们在一个树洞里观察到正在鸣叫的一只雄性,它占据着一个适合繁殖的积水树洞,通过鸣叫吸引雌性过来交配和产卵。同年的9月中旬和2017年6月下旬,我们就几乎没有听见蛙叫了,说明墨脱棱鼻树蛙的繁殖期不长,可能就集中在正值雨季初期的四五月。目前我们对于这种神秘的树蛙还所知甚少,需要继续关注。

野外工作的辛苦自不必说,时常还充满了各种挑战,墨脱地区尤其如此。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南坡,道阻且长,经常遇到大面积塌方,很危险。此外,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湿热,蚊虫和蚂蟥都很多。我们在格林沼泽盆地里,就遇到过平生所见过最大的蚂蟥——这种蚂蟥呈绿褐色,当它没有吸血时,就有约筷子粗,吸饱血后,有大拇指那么粗,被吸的伤口流血不止,之后的几天还奇痒无比,稍一抓破,又开始不停流血。虽是这样,墨脱对我们依然充满了吸引力,因为我们心中热爱的,就是这样狂野的自然!

躲在树洞里的雄性墨脱棱鼻树蛙 王聿凡 摄

2017年拍摄的雄性墨脱棱鼻树蛙 王聿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