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回放】
1991年海湾战争中,有个惊人的导弹攻击战例:一枚“斯拉姆”导弹从前一枚导弹炸开的洞中钻了进去,成功实施“挖心”攻击术。
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的一架A-6E 重型攻击机和一架A-7E轻型攻击机,奉命从位于红海的“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伊拉克的一座水力发电站。
“斯拉姆”导弹
A-6E攻击机在距水力发电站100km时,发射了一枚“斯拉姆”空地导弹。由于当时这种“斯拉姆”导弹还处于研制中,所以它发射后由一架A-7E 攻击机进行间接制导,也就是导弹导引头的红外成像寻的系统搜索捕获目标,并将探测到的目标区红外图像信息, 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发回给跟踪引导的A-7E 飞机上的飞行员,由飞行员根据实时红外图像选定目标要害部位,再通过遥控引导导弹的导引头锁定目标。这一枚导弹准确命中水力发电站的动力大楼。2min后,A-6E 攻击机又发射1 枚“斯拉姆”空地导弹,仍由A-7E 攻击机负责间接制导,这枚导弹从第一枚导弹所击穿的弹孔中钻了进去,彻底摧毁了水力发电厂的内部设备。
【启示与思考】
1.中国古代曾有百步穿杨的典故,海湾战争中上演了“斯拉姆”导弹“百里穿洞”的精彩演出,导弹技术的精确程度令人折服。
2.这是“斯拉姆”首次实战考验。海湾战争中,美军共使用7 枚“斯拉姆”导弹,其中4枚命中目标。经实战发现“斯拉姆”导弹也存在一些技术缺陷,促使后来对它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3.采用飞航导弹准确命中目标,极大地减少了附带破坏和无辜百姓的伤亡。(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