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2020.12.28-2021.04.28
乘风越海的福船,坐落各地的妈祖神庙,“以海为田”的福建海商,远销海外的德化瓷器……
《山海经》有云:“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福建因其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几千年来始终与航海有着不解之缘,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航海文化遗存。
福建博物院文物重器,就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今天的“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让我们走进『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厅,欣赏福建博物院带来的精品文物,感受福建厚重的航海历史印记与文化积淀。
新石器时代·贝铲
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
福建博物院 藏
在中国沿海发现有大量远古时代的贝丘遗址,这是史前人类食后抛弃的贝壳和各种蚌类形成的堆积,说明沿海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
其中,位于闽江下游地区的昙石山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是福建海洋文明的发源地。遗址中出土了各类由牡蛎壳制作的贝制工具,构成昙石山文化中海洋文明的独特风格。
唐·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复制件
唐(618-907)晚期
高74.5、口径15、腹径42、底径17厘米
福建博物院 藏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海上交往由来已久,两地交流广泛,波斯风格的器物和工艺也由波斯湾经印度洋进入中国。
这件陶瓶为福州刘华墓出土的三件孔雀蓝釉陶瓶之一,属9世纪前后的西亚波斯类型陶瓶,通过海外贸易传入,在扬州、宁波等港口也有类似器物发现。
陶瓶器型硕大、造型独特、釉色新颖,小口、长鼓腹、小底,状如橄榄,应是作为液体类商品的储运器使用。
宋·建窑兔毫盏
宋(960-1279)
高5、口径12.5、底径3.8厘米
福建博物院 藏
宋元时,茶是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随着宋代斗茶风气的盛行,福建建窑生产的黑釉瓷备受欢迎,并与茶叶一道远销朝鲜和日本,日本称之为“兔毫天目”,至今视为珍宝。
建窑黑釉瓷因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俗称“兔毫盏”,其中尤以“油滴”“曜变”最为名贵。
南宋·褐色绢无袖夹衣
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
南宋淳祐三年(1243)
长67、宽44.5厘米
福建博物院 藏
南宋时,中国丝绸质地优良、式样丰富,深受海内外欢迎。“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正是陆游对当时高级丝织物的赞誉。
南宋《蚕织图》
这件褐色绢无袖夹衣出土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福州黄昇墓,轻盈若羽,剔透似烟,十分贴近人们对丝绸薄如蝉翼的想象。夹衣指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常穿于春秋两季,是宋时的一种常服。
墓主人黄昇为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使黄朴之女,后嫁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与骏,在成婚的第二年就猝然离世,年仅17岁。
黄昇墓出土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黄昇墓出土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黄昇墓出土了大量成件的服饰及丝织品,品种齐全、质量上乘、做工精美,是南宋时福建地区丝织业发达的有力见证。当时,泉州港发展繁荣,福建生产的丝织品从泉州大量出口到亚、非、欧国家,在外贸需求的强劲刺激下,福建丝织业也得以蓬勃发展。
元·大练岛沉船出水瓷器
元·龙泉窑大盘
大练岛沉船出水
元(1271-1368)
福建博物院 藏
元·龙泉窑青釉小口罐
大练岛沉船出水
元(1271-1368)
福建博物院 藏
2006年,元代晚期的大练岛沉船被发现于福建平潭大练岛西部海域。发现时,沉船船体已经严重破损,首、尾皆残,且遭到了严重盗捞,仅存有部分船体的底部。
经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沉船出水了部分木质船体残骸,以及603件元代青釉瓷器,均为浙江龙泉窑产品。据推测,大练岛沉船应为当时从福州港或温州港出发,前往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
明·德化窑观音坐像
明(1368-1644)
通宽12、通高19厘米
福建博物院 藏
德化窑是明清福建沿海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烧白瓷著称,明代时尤其盛烧观音、达摩等人物塑像。
德化白瓷光润明亮,白如凝脂,大量远销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及欧洲,有“中国白”之誉。
清·景德镇窑蓝釉天球瓶
清(1644-1912)
高55.5、口径12、腹围125、底径18.5厘米
福建博物院 藏
天球瓶是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的见证之一。
这一器型来自西亚,因形似圆球而得名,传入中国后成为宫廷陈设瓷的经典品种。
中国天球瓶与西亚玻璃瓶
天球瓶的仿烧最早见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宣德年间更为流行,以海水龙纹为贵,之后逐渐停烧。直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仿古风盛行,仿烧天球瓶又再度兴起。
千年前的伊斯兰墓碑
海底遗址的神秘雕像
南宋沉船华光礁一号
下一期 探展日志
一起揭秘海南省博物馆文物珍品的航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