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特展细品 | 大海就在那,“定海神器”就在这!

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账号,一起去航海!
收藏

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2020.12.28-2021.04.2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以人力跨越浩瀚汪洋

造船与航海技术不可或缺

展览的“联通大洋”板块,便为我们介绍了

这些成就中国航海事业的大厦之基

今日主角 —— 四爪铁锚

赏·锚之姿

■ 四爪铁锚(复制件)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重量级”的展品——四爪铁锚。

铁锚由锚爪、锚头和锚柄组成,锚爪为四个。铁锚通宽为146厘米,锚柄通长149厘米,锚顶为八角形,中间有圆孔,带铁圈。四爪铁锚在使用时必有两爪同时抓地,使船舶更容易停稳,不易漂移。

析·锚之成

古代铁锚的锻造和锚爪的焊接过程可以从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感知一二。该书第十卷绘有锤锚图,所配题记中详细介绍了铁锚的制造过程:“锤法先成四爪,依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旁,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咸力锤合。”其锻造方法是先制作四个锚爪,然后将其依次接上锚身。制作三百斤以内的铁锚时,炉旁放置直径一尺宽的砧座,当工件两端都烧红以后,掀去炉炭,用包铁的木棍将工件夹到砧座上垂端连接;如果锚重千斤左右,则需要架起木棚,多人站在上面同时握住连接在锚身两端的铁链,吊起锚身并转动,众人齐力将锚爪与锚身锤合起来。

《天工开物》所载“锤锚图”

在锤锻焊接铁件时,也有特殊的工艺技术,“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意为“粘合的药不用黄泥,而是用筛细的旧墙土,一人不断将土撒在接口中,一起与工件锤合,才能保证没有缝隙。”

从上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制造这样一个“重量级”的铁锚对古人来说是一项大工程。明朝时,四爪铁锚开始广泛运用到航海活动中去。

明代作为中国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从铁锚的应用可以一窥当时先进的铸造技术及船舶建造技术。参与下西洋人员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一书中记载:“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可见当时铁锚的体量之巨。作为中国特有的铁锚种类,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配备的极有可能就是巨型的四爪铁锚。

探·锚之源

中国古代舟船的系泊工具是由简单的石块发展而来的,锚的先祖是石锚,称为碇。早期以植物藤索之类捆绑住天然石块,抛入水中,利用石块的自重来牵泊船只。后来为了方便系扎和增加石块与地底的摩擦力,便开始对石块进行人工加工。

早期木石碇示意图

宋代木石碇示意图

元代单爪铁锚

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至宋元时期,铁器已被广泛运用。这一时期舟船系泊工具开始出现木锚和铁锚混合使用,并逐步向铁锚过渡,至元代开始出现单爪铁锚。造船工艺的进步助长了船舶体量增大,所配系泊工具锚的重量也随之增加,需要使用简单机械装置起锚,通常在船舶首部设置绞车。小型锚使用横卧式绞车,大型锚则需使用立式绞盘,起锚时需要几人推转绞盘。

横卧式绞车示意图

立式绞盘示意图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锚的作用对行船安全来说至关重要。有这样的“定海神器”守护船舶的安全,船舶才能碧海扬帆、放洋远行。

参考文献 |

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2005年

席龙飞:《中国古代造船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郑自海,郑宽涛:《从南京“龙江船厂”遗址新出土大铁锚浅谈古代海船碇泊工具》,《丝路和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