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I100问(2)】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应如何开展?

AI光影社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王东老师跟大家唠唠AI的前世今生!~
收藏

首先声明,作者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本文仅是对一些中小学教师做有限调研后形成的粗浅看法,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进程。然而,不少一线教师还处于迷茫状态。从认识上,对人工智能的观感模糊,大多数将其等同于机器人编程;从教育资源上,有若干教材面市,或者是机器人编程的培训教材,或者是商用化技术的介绍(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

这是我们的现状:国家需要,学校需要,学生需要,但供给不合格。这应该不是教育工作者的问题,而是人工智能工作者的问题。专业学者参与到基础教学中的例子还不多,可被青少年接受的基础知识点还没有被疏理出来。

图1:人工智能包括的知识五花八门[1]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可能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目标,牢牢把握住“基础教育”这个关键点,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受教育对象应该是普适的,是所有义务教育的受众,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五线农村,不论是富裕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如果一门课只有有钱的学校才玩儿的起,那这门课作为基础教育是失败的。基础课的目的是消除知识壁垒,而不是提高知识壁垒。

第二,教育内容应该是基础的。人工智能包含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发展非常快,真要画出个全景图来确实不易。然而,作为一门科学,总有一些东西是基础的,根本的,经过历史洗礼沉淀下来的。比如,模拟人类思维这一目标是一惯的,用计算去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思路也是没有变的。在这一总纲基础上,形成了若干种基础方法,包括推理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这些基础方法也是没有变的。基础教育应该教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即人工智能的基础思维。

把握住“基础”这一关键点,有助于澄清很多误区,如:

编程能作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吗?显然不能,编程不论从受众还是从内容角度看,都不宜作为基础教育内容,而应该作为差异化教育内容,让感兴趣的孩子去学。

机器人能作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吗?也不能,和编程一样,最好作为课外兴趣。特别是机器人课成本高,普及起来也不现实。

“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时髦技术能作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吗?恐怕也不行,基础的事情没讲通,根没扎下去,这些散点状的技术恐怕不足以支撑一门基础学问。

图2:AI不等于机器人[2]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内容是“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而不是更大范畴的“人工智能教育”或“人工智能普及”。事实上,不论是编程,还是机器人,还是时髦技术,都应该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大力推广。然而,这些枝叶型的技术不能作为人工智能整体来理解,更不该作为一门基础课的主体。最近,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学男老师的一篇文章,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不应成为部分学生的特长、部分学校的增光项目、部分地区的优先权,而应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扎根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素养和必修学科”,可谓一语中地。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更为关键:基于这样的现状,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应如何开展呢?可能还是得动员更多人工智能专业学者参与进来,与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合作,形成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另外,应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并遴选优质方案进行推广。毕竟是个新事物,在确定大方向的基础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后,基础教育不能独立存在,应和课外实践、职业教育互为补充,并在全社会知识普及的大背景下才更有效。因此,人工智能科普就非常重要了,这也是AI100问存在的价值之一。

参考文献:

[1]https://poonam3958.wordpress.com/goals-of-ai/

[2]https://blog.robotiq.com/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robotics-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

[3]王学男,王学男: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基础教育 光明日报,2021/02/03, http://www.zgzcexpert.cn/PolicyRelease/Detail/c43c14b0-40cd-4e34-a8dc-bbdb50c4ce8d

By:清华大学 王东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