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乌克兰海军,只能以“老弱不堪”来形容。
虽然,曾经拥有满载排水量3500吨的“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号护卫舰,但是仅仅是只有象征意义,而难以发挥任何实际作用。如今,“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号也退役了,乌克兰海军再无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作战舰艇。为了重振海军,乌克兰只能向北约求援,而且有美国“支援”了多艘快艇,还有英国和乌克兰希望帮助乌克兰设计和建造舰艇。但是,英国导弹艇和乌克兰“国家舰”,能否成为乌克兰海军的一员则是遥遥无期。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乌克兰不得不重启了58250型轻型护卫舰项目。乌克兰之所以重启这艘名为“弗拉基米尔大帝”级的护卫舰,其实就是因为这型护卫舰的各项技术指标还堪称先进。根据透漏的数据,该舰长112米,宽10.1米,吃水5.6米,满载排水量2605吨;最大航速32节,续航力为4000海里。对于乌克兰而言,这些基础设计都是手到擒来之事。毕竟,早在2006年,乌克兰的Progress机械设计局和Ukrspetexport公司,就设计了装备北约武器的“幻想”级轻型护卫舰。并在2012年获得赤道几内亚的订单,以58250型为基础设计建造了“韦莱.恩萨斯”号隐身护卫舰。
所以,建造一艘轻型护卫舰,对于乌克兰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其实,早在2009年就开始设计,并在2011年开始首舰的建造。原本预计在2016年交付首舰,到2021年将会建造4艘,到了2026年乌克兰海军将会拥有10-12艘该级舰。结果,在10年之后,没有任何一艘战舰建成服役。到了2017年时,该舰也不过完成了80%。但是,这艘战舰的其他技术装备只完成了32%。但是,负责建造该舰的黑海造船厂也在2018年宣告破产。
技术装备之所以装备得少,就是因为这些装备都依赖于进口。以武备为例,防空系统要装备法国的“席尔瓦”垂发系统,用于发射“紫菀”-15导弹;反舰导弹将或者配备乌克兰自己研发的反舰导弹,也可能从美国引进“鱼叉”反舰导弹;舰炮是意大利的76毫米炮;反潜鱼雷是来自意大利的“白头”;搭载的直升机是意大利生产的EH-101。而全舰的核心——相控阵雷达,也需要向西方国家进口。这些装备一方面需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协商才能引进,另一方就是需要钱。如果没有钱,那些高喊“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绝对不会向乌克兰提供任何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按照乌克兰最初的设想,“弗拉基米尔大帝”号的成本将达到2.5亿欧元,如果建造10艘的话,那么每艘的成本将会降低到2-2.1亿欧元之间。但是,乌克兰政府不知是因为数学没学好,还是囊中羞涩,所以最初的额预算只有162.2亿乌克兰格里夫纳,按当时汇率约20.4亿美元,仅有成本的80%左右。成本预算已经不足,已经让这艘战舰前途渺茫,而且拨款还无法保障。2018年,乌克兰一度准备拨款13亿格里夫纳(约5100万美元),继续建造“弗拉基米尔大帝”号。结果,从签署拨款决议到最终否决,但是不久之后,得到了消息:国家没有相应的资金来建造护卫舰。因为,2014年就爆发了东乌冲突。结果,大量资金被战争吞噬,根本无力继续维持军舰的建造计划。
如此看来,乌克兰虽然重启了58250型护卫舰项目。但是,想要完成建造工作,首先需要找到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