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长江而踞的六朝古都南京,虽然不直接临海,却凭借通江达海的优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与航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京市博物总馆文物重器,就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今天的“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让我们走进『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厅,品读南京市博物总馆带来的精品文物,一同探寻六朝古都的航海传奇。
明·造船工具(一组)
江苏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
明(1368-1644)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 藏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等出使海外,希望耀兵异域,彰显国威。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先后七次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作为明朝初年的都城,南京正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大本营,而南京宝船厂就是为满足多次下西洋所需而专门兴建的造船基地。
宝船厂遗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保村,至今尚保留若干造船工作区,并出土了船用舵杆、绞关木及各类造船工具,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明代造船的水平与规模提供了实物依据。
明·洪保寿藏铭
江苏南京洪保墓出土
明(1368-1644)
长57、宽57厘米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 藏
与墓志铭不同,寿藏铭是墓主人生前所制的碑。洪保寿藏铭在2010年发现于南京祖堂山南麓的洪保墓。
志盖篆文“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志文竖刻阴文楷书25行,共741字,是涉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洪保(1370-?),字志道,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他与郑和同是出自云南的同乡,据推测,应是在洪武十五年明朝大军攻克大理、平定云南之际,与郑和一并被虏阉进宫。之后,洪保追随明成祖朱棣多年,历任内承运库副使、都知监右少监、都知监太监等职,其名也是朱棣所赐。
洪保还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从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八年(1433),他先后担任副使、正使,七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并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活动时与郑和、王景弘同为正使太监。
寿藏铭的铭文中就道出洪保曾“航海七度西洋”,并具体记载了其中的两次:一次是永乐纪元,洪保以副使身份出使西洋诸国,乘坐五千料巨舶出海;一次是宣德五年,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铭文还记录了下西洋所到达的占城、爪哇、古里等国家和地区,印证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
北宋·长干寺鎏金莲花宝子银香炉
江苏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
北宋(960-1127)
通高15.5、通长35.2厘米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 藏
佛教传入中国有海路和陆路两条路径。佛教经由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后,逐渐向中国内地与北方传播;同时,从陆路传入中国的北传佛教也不断南下。处于南下与北上交汇之处的南京遂在六朝时成为佛教传播与交流的中心,长干寺就是当时所建。
长干寺出土的北宋七宝阿育王塔
长干寺出土的北宋银椁、金棺
南京长干寺最初建于东吴,后来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在南京市秦淮区宝塔顶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长干寺地宫中,出土了众多精美的佛教供器,这是南京作为礼佛圣地、佛教繁盛的证明,更反映出千年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文明碰撞,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
在这些出土的佛教供器中,香料和用香器具占有很大比例。香在佛教中是供养佛、菩萨的重要贡品之一,象征修行者的持戒清净。
长干寺出土的北宋鎏金银瓶
长干寺出土的北宋鎏金银香匙
这些北宋香具制作精美,主要有盛香的鎏金银香薰、玉碗、琉璃杯,挑香的鎏金银香匙、银香箸,行香的鎏金莲花宝子银香炉,以及盛装香水的鎏金银净瓶和琉璃净瓶等。
在本次展览中亮相的这件鎏金莲花宝子银香炉精致典雅,整体造型为一枝横置的莲花,花、叶、果实及枝茎一应俱全,是典型的宋代手持香炉,应为行香礼佛专用,因存世数量极少而异常珍贵。
北宋·长干寺鎏金银香薰
江苏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
北宋(960-1127)
通高13、口径12.1厘米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 藏
这件鎏金银香薰同样出自长干寺地宫。香薰整体近似球形,上、下两部分造型相同,以子母口盖合。通体镂空,装饰有卷草、莲花及凤鸟纹。顶部还带有鎏金拉环,便于提放、开启。出土时,香薰中不但装有香料,还存放着金币、丝织品等其他供养物。
清·景泰蓝皮筒钟
清(1644-1912)
高23.5、长14.5、厚7.5厘米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藏
西洋钟是明末清初进入中国的西洋精巧之一。其中,皮筒钟是一种便携式小型旅行钟,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这种钟都有个外置的皮筒子,既便于拎携,又能保护钟体,所以称“皮筒钟”。
这件景泰蓝皮筒钟为法国产,纯手工制作,工艺精良。钟内部为铜制,外壳为景泰蓝质,呈圆拱门状,有4足外撇,全身遍布花卉纹。钟体顶部有一小按钮,轻轻按下就能报时报刻。
盛唐蒙元的海丝“奇葩”
开放多元的文化熔炉
烟花三月未至,扬州风物已来
下一期探展日志
一同走进扬州博物馆航海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