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特展细品 | 1000多年前,日本使团如何来到大唐?

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账号,一起去航海!
收藏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成熟、海外航线贯通

唐宋以降

中国的航海事业发展蓬勃

与海外的沟通交流日趋繁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展览的“海史掠影”板块

重读中国航海的光辉历史

今日主角 —— 遣唐使船模型

赏·古船风采

■ 遣唐使船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到达了一个高峰,其表现之一就是日本多次派遣使节赴唐交流,史称“遣唐使”。

日本赴唐通关文书

『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的第三单元“海史掠影”中展示有当时遣唐使所乘坐的船舶模型。船模长148厘米,宽64厘米,高135厘米。一般而言,遣唐使船为全木质结构,实船长约30米,宽约7-8米,多为2桅2帆,平底箱形,采用榫接钉合技术,用木板接合而成,两侧辅以船桨,便于人力助航。

遣唐使船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遣唐使船是日本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向唐朝派出的遣唐使团专用船只,属于典型的唐船,其建造者和驾驶者大都是唐人。遣唐使船代表了隋唐时期日本在船舶制造业和艺术文化领域的较高水平,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交流的重要佐证。

遣唐使船(《东征传画册》第四卷)

当时的遣唐使船队通常从日本的难波港(今大阪附近)出发,穿过濑户内海、下关海峡至九州岛的博多湾,然后经五岛列岛顺风西行,抵达中国。

析·遣唐境况

日本的遣唐使团赴唐活动,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集中在7世纪,可以看作是遣隋使的延续,由2艘遣唐使船组成,乘员250人左右。这一时期的日本遣唐使团目的主要是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文化、典章及佛法。后期从8世纪初至9世纪末,船只为2或4艘,乘员超过500人,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经常以“四只船”来称呼遣唐使船。这一时期遣唐使的任务是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全面学习唐朝制度文化、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以便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制度文化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

遣唐使船(《弘法大师入唐行状绘卷》)

一般而言,遣唐使团的高层由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构成。乘员大致分为四类:知乘船事、船师、船匠、柁师、挟杪、水手长、水手等航海人员;译语、神官、医师、阴阳师、画师、卜部、音声长等专业人员;史生、射手、音声生、杂使、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杂役人员;请益生、留学生、还学僧、学问僧等留学人员。前三类均是为了航海安全而配备,其任务是运送遣唐使官员与留学人员。

遣唐使船在唐港口靠岸(《吉备大臣入唐绘卷》)

高峰时期,遣唐使团队除了数量变化之外,人员组成也从一般使者转变为更有身份地位的使者,遣唐使人员中出现了粟田真人、藤原清河、菅原道真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在留学的学生和僧侣中诞生了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大和长冈、玄昉等在中日两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653年遣唐大使吉士长丹

894年遣唐大使菅原道真

探·唐船再现

2010年,日本角川文化振兴财团投入巨资,推出“遣唐使船再现”计划,根据历史遗存资料,按照当年尺寸和结构仿制了一艘遣唐使船。该船以7至9世纪日本遣唐使船为基样建造,船长33.6米,宽9.2米,头尾高翘,共分三层,通体以红白为主色,船体内核为钢结构,以柴油为动力,其外部皆为木质结构,不仅帆、桨、锚、舵等一应俱全,在遣唐使们用来祈祷的佛龛内还陈列着辟邪的鱼叉与铜钟。

根据1:1比例复制的遣唐使船(2010年)

这艘遣唐使船在张家港市长明造船有限公司建成下水,经调试后运回日本。2010年5月,该船在日本大阪举行离港仪式,随后从历史上的“难波津”——现今的大阪港出发,在海上航行月余,途经日本仓桥、福冈、五岛列岛等地,于6月12日抵达上海,出席了上海世博会。

参考文献 |

韩昇:《东亚关系的变动与遣唐使始末》,《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王勇:《从遣隋使到遣唐使》,《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王勇:《日本遣唐使简介》,《历代正史日本传考注·隋唐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王勇:《日本遣唐使之目的》,《历代正史日本传考注·隋唐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