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出国求学很可惜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而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关乎国家的科技创新未来。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少年科创人才,学校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

近日,《北京科技报》专访了5位京城名校校长及主管科技教育的副校长。值此学生开学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在科技教育开拓之路、探索之路上的理解和思考。

如何让爱好科技的孩子走得更高、更远?他们的创新天赋如何得以延续?来看看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的观点。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吴洣麓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校长】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摄影/张星海)

夏焕春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科技主任

自建校至今,北京一零一中学(以下简称“一零一中学”)一直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科技教育方面,学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多年来,一零一中学培养了千余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并带领学生在生物、化学、天文等多个学科、百余个课题中取得了不菲成果,多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得奖项,累积斩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2项,17名学生获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时至今日,一零一中学已发展成为北京市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是首届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北京市拥有双“金鹏科技团”的四所中小学之一。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学校天文社团的学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 (供图/北京一零一中学)

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校长助理夏焕春见证了学校近15年来在探索科技教育创新之路上所迈出的每一步。近日,夏焕春接受了北京科技报记者的采访。

◎◎◎

“学生有所爱,学校有所供”

北京科技报:在科学课程体系上,一零一中学是怎么开发和设计的?

夏焕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技教育,对全体学生普及科技教育,学校以平台为支撑、以课程为引领形成了三层金字塔型的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了一套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性科学课程体系。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学生科技节,科技互动体验活动 (供图/北京一零一中学)

具体来说,该体系以课程为基础,主要分为三大层面:基础层面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与科学精神;拓展层面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自主选择的拓展性科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科学实践参与素养;拔尖层面课程面向部分拔尖创新人才,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专业发展与实践创新素养。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学校组织开展的北极圈科考游学活动(供图/北京一零一中学)

通过这样一个课程,既能实现对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普及,还能保证有特长的学生更好地发展。学生成长离不开大环境,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平台尤为重要。现如今,从生命科学到天文到机器人研究,学校几乎做到了“学生有所爱,学校有所供”。

北京科技报: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一零一中学又是如何做的?

夏焕春: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一零一中学多年来致力于调动多方资源,跟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项,学校提出了三个途径。

首先,学校积极调动自身的师资教学力量,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和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利用科协资源和教委资源,借助“英才计划”“科技后备人才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拔有科学天赋、爱好科技的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导师的指导下,一起做课题、做研究。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在实验室积极实验的学生们(供图/北京一零一中学)

从2019年开始,我们正主力推行建设“英才学院”,不断探索具有一零一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校及科研院所优质资源引入学校,由高水平专家和院士领衔在一零一中英才学院创建实验室,并亲自指导。

“英才学院”采用项目式培养的新模式。学生在校可以有双重身份,普通学生和英才学院学生,“英才学院”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某些课程或者跨年级学习,学院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自习和讨论空间。鼓励并可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发展规划、以项目为载体制定课程规划,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无边界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方式能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能有效调动高校和社会的资源,是一种“全社会共同培养拔尖人才”的必然选择。

目前,学校已同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并将陆续在一零一中打造十多间高端实验室。

除了夯实硬件实力,在软件方面,学校也采用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形式。以“英才学院”为例,学校为每一个实验室设置专门的校内实验室主任,同时还聘请了校外专家学者为广大师生授课和培训,以期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科技教师师资能力、培训校内教师自身“造血能力”。与此同时,为了培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和科协定期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教学与辅导水平。

◎◎◎

不能“堵死”个性发展渠道

北京科技报:您认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所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夏焕春:“断档严重”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这对于科技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拔尖创新人才绝对不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事儿,它需要的是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

目前,一零一中学已初步建设形成立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包括纵向的学校、市区、全国三级资源平台建设,横向的小学、中学、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建设。尤其在幼小中一体化发展方面,过去我们没有小学部,但是在参加一些比赛的时候,我们会格外关注那些特别有专长的中小学生。我们希望能将这些孩子的天赋延续下来,再通过我们这样一个平台,通过我们的培养,把他们顺利输送、推荐给高校,让他们有更大的舞台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北京科技报:但是近年来,诸如特长生招生、自主招生等升学政策逐渐取消,这是否会影响对有专长学生的培养?

夏焕春:我认为,评价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看它的主流影响,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特别有天赋、特别感兴趣的“偏才”和“怪才”,如果越来越多这种渠道都被逐渐堵死了,那么,能给这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成才的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少。

对于国家来说,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全面发展其实属于基本素养,它是前提,但是不应该为了追求教育均衡就把很多培养特长、鼓励个性发展的渠道“堵死”。毕竟,一个孩子就算他再有天分,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供他们成长和发展,那么这种天赋跟没有可能没多大区别了。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同学们在科技节上感受VR设备的新奇(供图/北京一零一中学)

我曾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对某一学科、某一领域都展现出了格外的天赋和兴趣,但却也因此在应试教育下显得格外“偏科”,在以高考唯分而论的大环境下,这些孩子真的很难有所发展,所以很多人最终被“逼”出国求学了……在我看来,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人才流失,真的很可惜。

◎◎◎

科技竞赛有积极意义

北京科技报:近年来,随着科技竞赛相关负面新闻的频频爆出,全社会对学校科技教育和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态度也变得复杂起来。对此,您怎么看?

夏焕春:我们不应因噎废食而全盘否定这类赛事的积极性意义。一方面,大赛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因为比赛内容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学到很多在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参加比赛也能开拓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创造能力。

学校课程一般比较“循规蹈矩”,需要学生自己推导和研究的东西不多。相比之下,参加科技竞赛这类活动,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提升,这是最有价值的一点。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同学们和小胖机器人亲切交流 (供图/北京一零一中学)

北京科技报:根据调查回访,曾经在科技竞赛中表现不俗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并不多,对于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夏焕春:喜欢科创和从事科研其实还不太一样,科研这个东西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相比于获奖本身,参赛过程及收获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成果,是对综合素养的一种全面提升,不管他们以后从事科研还是其他事业,都能从中受益。

但是我们也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现在我们一定要看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科研,是不是真的学有余力。在一开始我们就会让他们清楚一点,那就是能不能借此拿奖、能不能以此升学加分并不重要,让他们不要有功利思想。因为只有真正喜欢的人,才能坚持下去。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偏才被“逼”出国求学很可惜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评论
科普633c2bb156eb9
进士级
已阅
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