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怀孕在人类生命历程中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作为准妈妈,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经受着考验。孕妇出现不适症状是孕妇普遍的经历,孕妈妈都会有哪些不适呢?究竟要如何缓解呢?
生理方面:
(一)胃区不适
这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不适, 约70%的孕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孕妇常有反酸、嗳气, 随着胎龄增加上腹压迫感等症状出现, 再加上孕期胃肠蠕动减弱, 胃部肌肉张力低, 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 食道黏膜受到刺激而产生胃区烧灼感, 孕妇会感觉“烧心”。饭后立即卧床、进食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会加剧“烧心”症状, 孕妇选择少量多餐的原则, 可以减少胃内容物体积, 以缓解症状。
(二)尿频、尿急
妊娠早期, 这是因为增大的子宫压迫了膀胱。当妊娠12周子宫越出腹腔后, 症状自然消失。妊娠晚期, 膀胱惠再次受到挤压, 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尿频、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况, 在妊娠终止后, 症状自然消失。如果症状继续存在, 表示会阴肌肉过度松弛或盆底有损伤, 应该进一步检查、处理。
(三)胀气
怀孕时,由于胃肠道活动减弱, 肠内气体常易积聚引起令人不悦的腹胀, 多不需特殊治疗。孕妇要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 避免过饱情况, 以少量多餐方式满足机体的需要。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锻炼均能促进肠蠕动, 有预防和减轻腹胀的作用。
(四)便秘
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宫推挤使小肠移位、液体摄入及室外活动量减少、孕期肠蠕动减缓等。孕妇要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每天适量运动, 以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 但不能养成依赖药物的习惯。可以多吃香蕉, 不仅获得食物的满足, 还能预防便秘。
(五)腰痛及背痛
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 孕妇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 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为了预防或减轻腰痛,孕妇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 避免过度疲倦;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措施。适当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及重体力劳作。
(六)眩晕
许多孕妇有眩晕现象, 尤其在拥挤、闷热、空气不流通、人群集聚的场所。孕妇应该避免过快地变换姿势、长时间地站立、过度兴奋和精神过度紧张、过度疲劳等。
(七)下肢肌肉痉挛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抽筋,孕期任何时期均可出现, 常见于孕晚期, 夜间发作较多。孕妇要摄入足量的维生素,缺钙者, 有计划的摄取豆汁、酸奶、牛奶, 必要时按医嘱补钙。
(八)静脉曲张
可能发生于下肢, 偶尔发生于外阴部。孕妇要增加卧床休息机会, 坐立时注意抬高腿部,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九)阴道分泌物增多
妊娠期间, 由于激素的作用, 新陈代谢旺盛, 致阴道分泌物增多。通常为乳白色, 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不过常给孕妇带来不适。如果属于生理现象, 可以勤淋浴, 常换内裤, 保持外阴部的清洁, 促进舒适。并告诫孕妇应该避免穿尼龙质料内裤, 推荐使用吸水性好、质地柔软的棉质内裤。
(十)乳房肿胀与不适
怀孕期乳房在体内激素的刺激下, 乳腺管增生、乳腺泡发育, 乳房组织发育增大。孕妇常有触痛、胀和下沉等不适感,穿戴合适的内衣可以减轻不适。
心理方面——产后抑郁近年来产后抑郁也逐渐成为80后、90后的常见敏感词,那么孕妇为什么更容易产生抑郁呢?
抑郁是女性孕期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妇女怀孕后,身体和内分泌快速发生变化,导致孕产妇出现情绪波动、敏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变化。当家庭出现变故、工作关系变化以及意外事故等负性生活事件在孕期发生时,孕妇更易发生情感障碍。
产后抑郁会对孕妇和胎儿有什么影响?孕期抑郁不仅对孕妇自身产生影响,还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研究发现,产前抑郁从可以怀孕开始延续整个孕期乃至产后。
如何处理产后抑郁?良好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支持、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孕妇出现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特别是在孕早、中期,孕妇不仅面临新身份的转变,还要承受因激素水平变化而导致的生理反应,这时更需要来自家人尤其是配偶的关心和支持。
有趣的是,孕后饮食满意度也是孕早期抑郁的影响因素,众所周知,孕早期孕妇极易发生孕吐等早孕反应,有的孕妇饮食习惯甚至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孕期不良饮食模式会增加抑郁的发生风险,且饮食变化与孕早期抑郁相关。
因此,要减少孕期抑郁的发生,都应尽量避免应激性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努力为孕妇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孕早期要注意孕妇饮食习惯的变化,尽量为其提供营养美味且多变的饮食搭配,提高其饮食满意度;最后,社会支持,尤其是丈夫的关心和支持在整个孕期都尤为重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实属不易。无论是孕妇本身,还是作为孕妇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庆云,郑利伟,李茂香.孕期健康指导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15):172-173.
[2]徐继红,闫盼盼,孙琛.孕早期和孕中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02):231-234.
[3]姜莹,葛璐,车浩流,等.孕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6,19(21):2528-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