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集多位“神医”整合的“神医宇宙”视频走红网络。“神医”们为何能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要如何杜绝这类虚假宣传?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陈妶之
近日,有网友将流传于电视、网络广告中的“神医”视频剪辑到一起,称为“神医宇宙”。视频中数十位所谓“神医”们穿着各类民族服饰,讲述着相同的故事,用相似的煽动性话术兜售“祖传秘方”:“我翻来覆去地思想斗争一个月,最终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祖传的秘方无偿奉献出来,让药厂批量生产,这样就算我不在了,这个秘方还能继续救人!”
而这些“神医”们节目中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门。同一个人,在这档节目中是著名老中医,在那个节目中又可能变成了蒙医或藏医、苗医的传承人,更有网友从里面扒出一位“神医”是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的名誉院长张文荣。实际上,这些“神医”的真正身份大多是群众演员,节目中多按设计台词进行“表演”。张文荣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在节目中的说辞是编导根据不同药物设计的台词。
▲张文荣在广告视频中称”违背祖宗的规定“(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对于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来说,这类表演不过是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对于数量庞大的、科学素养欠佳的群体来说,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神医”或假药广告正是抓住了这类人辨别能力不强、科学知识缺乏,以及常年被疾病困扰、急于求医治病的心态,大肆行骗。而其背后,则早已形成一条灰色的利益链。链条上有药品或保健品的生产厂家,有节目的制作机构,有播放的电视台或其他平台,还有站在台前的“神医”们,甚至包括现场的“观众”。
我国广告法有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但虚假广告利益链条牵涉到很多人,他们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对抗监管,增加了执法难度。事实上,这些违法的虚假广告往往利润很高,成本却很低。现有法律法规和惩处方式并未形成足够震慑力。
当前,各电视台相关违法节目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大有卷土重来的架势。特别是深夜时段,大量涉及虚假宣传的医疗节目轮番上阵,现场有主持人、“神医”嘉宾,还有不知道什么身份的“观众”。面对这类阵仗,不明就里的人还真的可能被忽悠。
要杜绝这类虚假宣传,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监管机制,增强执法查处力度,同时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适当的方式加强科普宣传,有针对性地提高中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鉴别能力。另外还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措施发动群众,积极举报虚假的广告节目,营造起强大的监管氛围。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专业医师、传媒平台也应有所作为,专门设立辟谣或科普平台,针对养生医疗类节目中的虚假宣传,进行科学辟谣或解读,内容定期发布,在让人们了解真相的同时,慢慢培养出科学思维、科学精神。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兴起,这些“神医”们又有了转移阵地的苗头,其中不少人还穿上了白大掛,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极具欺骗性。但他们最后还是一个目的,那就是推销产品,可能是某种药物、某种保健品或者某种医疗器械,所谓“万变不离推销”。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并采取前瞻性的预防手段,堵上这一块的监管漏洞。同时也需要更多热爱科普的专业医师勇敢地站出来,在短视频科普方面抢占阵地,挤压虚假宣传的空间。这样形成合力,必能事半功倍。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