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一个大人踩在背上,这只“小耗子”安然无恙

果壳自然
探索万物之美,守护自然的丰富、独特与永恒。
收藏

1909年,美国自然博物馆派动物学家赫伯特·朗(Herbert Lang)与他的助手查平(James Paul Chapin)来到中非,为博物馆采集非洲的珍稀动物。此次探险总共收获了几十吨的标本和九千多张照片,盔鼩(qú)鼱(jīng)(Scutisorex somereni)在其中,真是太不起眼了。朗对这种动物的记载,却是探险最令人难忘的记录之一。

朗的非洲探索拍摄到的盔鼩鼱 | Wikimedia Commons

在当时属于比利时领地的刚果,原住民芒贝图人(Mangbetu)对朗展示了盔鼩鼱的“神力”:一个70公斤重的人单脚踩着活的盔鼩鼱,把全部体重压在它背上,站了几分钟才下来。盔鼩鼱抖了抖身子,拔腿就跑,似乎毫发无伤!

盔鼩鼱标本,注意它的骨架 | Peter Spelt / Wikimedia Commons

因为这种超级抗压能力,原住民把盔鼩鼱称为“英雄”。部落药师把盔鼩鼱烧成灰,当成护身符,原住民参与危险活动,比如打仗或者猎大象时,都要带上盔鼩鼱的骨灰。他们相信,这种小动物会把刀枪不入的能力传给人。

抗压无敌的超级脊椎

鼩鼱,是对一类长相像老鼠的小型哺乳动物的统称。原先属于食虫目,现在属于真盲缺目,因为身体小、散热快,食量巨大。盔鼩鼱的生活区域包括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和乌干达,它有黑灰色的毛,体重约90克,在鼩鼱里算是个儿大的。除了干饭比较热情以外,鼩鼱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盔鼩鼱就不同了。

小鼩鼱(Sorex minutus) | philip hay / Flickr

昨天介绍的鳞足螺身穿铁甲,不过那大半是它代谢的副产品,盔鼩鼱拥有真正的“硬功夫”。从胸椎中间到腰椎末端,它的脊椎骨变得十分巨大,让脊梁骨膨胀到同体型动物的三倍宽,椎骨上伸出很多由密质骨构成的棘刺状小突起。这些棘刺前后延伸,紧密交叠。所有哺乳动物的骨头,都是通过软组织连接的(比如关节之间的滑液膜,还有老喜欢突出的椎间盘),只有盔鼩鼱的脊柱骨棘,是骨头与骨头直接连接的。

这根巨大的脊椎,占到了盔鼩鼱体重的4%(小型兽类一般只有0.69~1.58%)。此外,它有11个腰椎,一般兽类只有5个腰椎。它的脊椎无比坚固,抵抗轴扭转力(axial torsion)的能力,是典型小动物脊椎的5倍。此外,它的肋骨粗壮,背部肌肉也发生了特化,帮助盔鼩鼱提高抗压能力,一个人踩上去都不会“压力山大”。

盔鼩鼱的脊椎与普通的麝鼩亚科(Crocidurinae)脊椎对比 | Wikimedia Commons

一般鼩鼱的脊背柔软灵活,盔鼩鼱的脊背是僵硬的,平时都保持在一个弓腰驼背的状态。脊椎被小棘刺“锁死”,不能往侧面弯曲了。但盔鼩鼱脊背仍然保持前后蜷曲的能力,可以在狭小的洞穴里180°转身。

脊背超硬的“抬杠”专家

超级抗压能力对盔鼩鼱到底有什么用呢?与乌龟壳全方位保护不一样,鼩鼱的脊椎只能抵御自上而下的压力,除了踩一脚就跑的马里奥,这个buff对谁都不怎么管用。动物学家金顿(Jonathan Kingdon)猜想,盔鼩鼱生活在潮湿多沼泽的地表,坚硬拱起的脊柱,保证鼩鼱身子一直是弓着的,抬离地面,这样就不会沾到泥巴了。抗压只是加强脊柱的副产品。

为了少沾点泥,把自己变成一座拱桥,科普作家不应该信星座,但作者还是忍不住要问:“你们都是处女座的吧?”

2012年,由斯坦利(William Stanley)率领的研究团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一种新的盔鼩鼱,它有八个腰椎,比第一种盔鼩鼱少。由于盔鼩鼱有“英雄”的绰号,他们为新种命名托尔英雄鼩鼱Scutisorex thori。托尔就是北欧神话的雷神,不过,这帮人命名的时候,想到的大概是漫威的大锤。

对于盔鼩鼱脊椎的用途,斯坦利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想。灵感来自团队成员罗宾斯(Lynn W. Robbins),多年以前,他发现有盔鼩鼱生活在棕榈树林里。棕榈树的树干和枯死的叶柄之间,经常藏着大型的昆虫幼虫,当地人经常在树林里找枯叶,捕捉蛋白质加餐。如果鼩鼱钻到叶梗底下,向上拱起脊背,超强脊椎再加强劲的附着肌肉,就能把叶柄撬起来,抓到幼虫,得到一顿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美餐。

细观鼩鼱的脊椎和肋骨,从上往下,第一个是非洲大鼩鼱(Crocidura olivieri),第二个是盔鼩鼱,第三个是托尔英雄鼩鼱 | William T Stanley et al. / Biology Letters (2013)

“抬杠”会是超强脊椎的用途吗?实话实说,我们对盔鼩鼱所知甚少,甚至没有人见过它真的撬起棕榈树叶。小型、隐秘的动物本来就很难观察,盔鼩鼱的主要分布地,政局不稳定,开展研究过于危险。这条超级脊椎骨的真相,仍处在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