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 | 中国港口博物馆:港城的“千帆海舶

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账号,一起去航海!
收藏

宁波(古明州)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兼得江河湖海之利。作为东亚海域的商贸中心,港城宁波持续辉煌,更一度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

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的中国港口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

中国港口博物馆文物重器,就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今天的“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让我们走进『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厅,欣赏中国港口博物馆带来的珍品文物。

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

战国(前453-前221)

柄径2、通长12.1、通宽11.7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 藏

最早的船只能使用人力。帆出现后,人们得以充分借用风力以助船势。据文献记载夏商时中国已出现帆,东汉时基本形成安全、有效的中国帆,宋元海船一般同时张挂主帆与小帆。

此铜钺为靴形,单面刃,左右两侧不对称。上方阴刻两条相向的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部边框底线表示轻舟,内坐三人,头戴羽冠。也有学者认为,四人头顶上方是船帆,说明2000多年前的越人已经使用船帆航行。

西汉·船纹铜提筒

西汉(前202-8)

耳距24.8、口径21、底径18.9、高29.6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 藏

铜提筒,一种盛器,可用来储酒,主要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使用于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及云南等地,是南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这件提筒的器型、纹饰均与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近似。有盖,盖和近口沿处、近器足处的纹饰均以勾连菱形纹为主,上下缀以弦纹、点纹和锯齿纹饰。器腹中部刻绘四组船纹,船身修长呈弧形,首尾高翘。船上扬起的风帆、戴羽冠的武士形象生动,船的前后及下方还有海龟、海鱼、鸟等动物。

有学者推测器上纹饰展示的是战争凯旋场景,或与海神祭祀相关。

南宋·执罗盘陶俑

南宋(1127-1279)

高16.8、底座长5.5、宽5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 藏

在海上航行,古人靠昼观日影、夜观天象辨别方向,遇到阴晦天气时则使用指南针。指南针在北宋初期已经出现,它在航海中的应用开创了船舶全天候导航航海的新时期,是世界航海史上划时代的创造。

最早应用于航海中的指南针是水罗盘。之后,指南针又逐渐发展出一种支轴式的航海旱罗盘。海上导航时兼用罗盘与观星,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修正。

这尊陶俑手持一支轴式旱罗盘,罗盘有明显表示刻度的条纹,其上贴塑指针,作左右指向。由此有学者认为,早在南宋我国已有了旱罗盘,纠正了此前认为旱罗盘是明代中叶始来自海外的结论。

唐·越窑青釉唾盂

唐(618-907)

口径15.5、底径6.4、高12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 藏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层均匀,质如碧玉,品质为全国之冠。越窑青瓷在唐五代宋初大量外销,制瓷技术和文化对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青瓷生产影响深远。

这件越窑青釉唾盂上部为盘形,广口下收,粗颈,下为球腹,浅圈足。胎体轻薄,通体施以青釉,釉质醇厚。唾盂也称“渣斗”,用于盛装唾吐物。

唐·越窑青釉侧把壶

唐(618-907)

底径8.2、通宽16.3、高17.5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直口,溜肩,瓜棱腹,平底。肩部一侧置双复系,对置一带棱流,系与流之间的上腹部置一銎。帽状钮盖。通体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肥润光亮。

清·黑漆描金庭院人物纹雪茄盒

清(1644-1912)

高11.2、长22.8、宽16.5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 藏

中国是漆器的故乡。18世纪,中国外销到欧洲的家具以漆木家具为主,多采用黑漆描金的装饰手法,常采用西式造型、中式纹样,对欧洲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件带盖雪茄盒通体黑漆描金。盒面及盒四周皆为椭圆形开光,开光内描金绘中式庭院人物,这是清代广州外销漆器的典型图案。开光外围则绘有各类花卉纹装饰。内盖上绘简易的竹林图案。盒内部还配有两个锡制盒子。

清·山水人物纹象牙盒

清(1644-1912)

长18.8、宽10.8、高9.9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 藏

大航海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使颇具岭南特色的广雕也焕发了新的活力。广东工匠根据西方客户的审美,在雕刻的造型和纹饰上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形成新颖别致的艺术品。

这件山水人物纹象牙盒工艺复杂,结合了拼接、榫卯、浮雕、沁彩等复合工艺,五面开窗雕刻山水江南、阁楼桥水、舶舟人家等,是当时广作及十三行高超工艺之写照。

下一期探展日志
邀您走进广州博物馆的航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