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警匪片中有这样的桥段:十几年的凶杀案件始终无法告破,当年办案的警察一直内心不安。多年后凭借当初在犯罪现场采集的头发、血液等样品,终将疑犯捉获,大快人心。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初亲历现场无法破获,十几年后却能穿越还以真相?
一切奥秘都在那几根头发或几滴血液之中,因为它们含有罪犯独一无二的DNA密码。
这些样品中的DNA非常微量,在过去并不能提供多少帮助,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人们拥有了快速大量复制这些DNA的法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PCR技术是什么呢?
DNA长得就像一架扭曲的梯子,由中间短短的横杆连起两根长长的粗杆。
DNA的复制方式叫“半保留复制”,相当于将这架梯子中间的横杆劈开,两根粗杆分开后,分别用每一根粗杆作为模板合成出另一根粗杆,并最终组合成两架和先前一模一样的梯子,实现DNA扩增。如果接着将新合成的梯子继续分开当作模板,又能获得更多的新梯子。
这个过程其实很像细胞的分裂,每一轮增加一倍数量的DNA,1变2,2变4,4变8……在最初提到的案例中,警方只要获取一份DNA样品,想办法提供可以让其复制的条件和材料,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就能通过PCR仪这一快速DNA复印机,获得2n倍的DNA,再经过序列测定和数据库对比分析,天网恢恢,越收越小,最终实现疏而不漏。但是如此基础重要的技术,其出现的历史也不过只有三十多年,比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还要短(1969年世界上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建立链接)。
PCR技术的发明者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科学家,因为他个性放荡不羁,不愿意认真做研究还总是惹麻烦。
虽然他拿的是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但是凭借的却是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相关的论文。
在他1998年出版的自传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中,记录了这项伟大发明的灵感源泉。当时他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一段山间公路驾车行驶:“我的思维飘回实验室,看到DNA链在我眼前旋转、漂浮,发亮的蓝色和粉色带电分子充斥山路,满目可见……”
尽管,他是位拖延症患者,还一度差点被公司开除,但最终在他人的协助下,于1984年11月15日终获PCR实验成功,而此时距离人们发现“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七年。
与现在相比,最初PCR的操作过程是非常繁复的。
因为,想要把DNA这架梯子的长粗杆分开,需要借助高达95℃左右的高温,之后降到55℃左右去寻找正确的复制起点,再回温到72℃形成完整的DNA新链,方才完成一轮扩增。
然而,最初在PCR所需要的材料(引物、脱氧核苷三磷酸、DNA聚合酶、含有镁离子的缓冲体系)中,DNA聚合酶并不耐热,一轮高温摧残下来便告失效,每一轮反应之初都需要人工重新添加。
好在后来人们从“住”在美国黄石公园热泉中的嗜热细菌体内获得了耐热的DNA聚合酶(Taq酶),才将科学家们从繁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现在只要将所有样品混合好,放到PCR仪中,不用再补加材料,就能实现神奇的DNA体外扩增,有些生物黑客甚至还在自家厨房的三个保温桶(分别调至55℃、72℃和95℃)中完成了这一“壮举”呢。
PCR就如同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杠杆一样撬动了生命科学。如今,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它,在刑侦、疾病诊断、亲子关系鉴定、考古等诸多领域均有应用,并且还派生出了荧光定量PCR和微滴式数字PCR等技术。
1993年,穆利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世人们会永远记住他的灵光一现。
THE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
*本文为《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微信号:nldxhjwswx)首发,任何媒体转载时须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名称及微信号。未经许可,严禁对包括标题在内的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