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目标诺奖!学渣逆袭全攻略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作者:望羲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曾有一段坎坷的求学经历。就读医学预科生时,凯林的研究课题非常枯燥,他最终完成得很糟糕,只得到C+的成绩。他当时的导师甚至在他成绩单上专门注明:

凯林先生看起来是个聪明的年轻人,而他的未来就在实验室之外的任何地方。

凯林(图片来源: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官网)

沮丧的凯林选择了做临床医生,好在他后来遇到大卫·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在后者的指导下,凯林才重新走上科研道路。而他在做临床医生时候对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Disease)的深入了解,也最终为其个人带来了诺奖桂冠。

学渣也能得诺奖???是的!你没有看错,(屏幕前快要惊掉下巴的)你此刻是不是也隐约感觉自己也有逆袭的可能?下面这份“逆袭攻略”,也许会助你一臂之力~

约翰·戈登:

底子差且被嘲的时候记得抱紧父母大腿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约翰·戈登爵士(Sir John Bertrand Gurdon),以表彰他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然而,戈登小时候却是一位真·学渣。

戈登(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虽然他就读的高中是英伦名校伊顿公学,可他成绩渣得也真有点彻底——生物课上250名学生中倒数第一,其他课程也都倒数。戈登曾回忆说,中学第一学期生物课结束后,他的老师评价他:“让戈登继续学习生物,不管对他自己还是教他的老师来说,都纯粹是浪费时间。”除了文化课之外,他动手能力还非常差,戈登自己都说这很令他沮丧。

中学生物老师给戈登的评语(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他到牛津读大学的时候,一开始读的是古典文学,结果因为混乱的招生,阴差阳错又去学了动物学。不得不说他对搞科研是真爱,在牛津读完本科和博士之后,又去加州理工做博后。在那里,他完成了发育生物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只成年青蛙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只青蛙的卵细胞里,这个全新的细胞,经过孵化、发育,最终变成一只完整的、发育完全的青蛙。戈登也因此被称作克隆教父(Godfather)。为什么是教父呢?戈登1958年发表的Nature文章里写得很清楚。↓↓

文献截图

然而当初他的高中老师还曾这样评价他:“我相信他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从他的表现来看,这个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ridiculous)。”

恐怕没有人能想到,这个生物学垫底而且实验功底奇差的戈登,后来不但去搞实验科学,并且还获得诺奖。那位给他评语的高中老师,不知作何感想。

肯定有人好奇:戈登凭什么能逆袭成功呢?戈登在一次采访中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的帮助,他们能够负担得起额外的教育费用。刚开始,戈登在科学素养方面没有任何基础,只有兴趣,如果不参加一两年基本的培训,是根本没办法开始研究的。戈登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父母的资助下,他重新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并最终荣获诺奖。

戈登家人(左起:堂兄、母亲、父亲、姐姐、戈登。摄于60年代)(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在商业活动中,富二代的容错率很高。看来在科研领域也一样,优渥的家庭环境也容许孩子屡屡试错。

田中耕一:

逆袭机遇=看错试剂+勤俭节约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以表彰他在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中做出的贡献。

田中耕一(图片来源:wiki)

这位世界首位没有硕士博士学历的诺贝尔奖得主,一直是个很普通的学生。在18岁时,他奋力考进名校东北大学。在后来的采访中,田中耕一谦虚地说:“这已经是他在获诺奖前的40年里,少有的光辉岁月之一。”田中在大学里仍旧默默无闻,德语考了三次还没有通过,甚至还留级一年才毕业。毕业后找工作也屡屡受挫,在毕业论文导师的介绍下,才在岛津谋得一个研究岗位。

他诚惶诚恐地把自己获得诺奖的经历看作一场“意外”:1985年2月,他在一次实验中误把甘油当作丙酮醇,倒入了金属粉末,并与待测蛋白混合到了一起。等他发现错误时,实验试剂已经无法分离。本着量惜物力的不浪费(Mottainai)精神,他舍不得把这些试剂扔掉,于是将实验进行下去。没想到这次误打误撞,解决了困扰全球科学界的难题——让大分子离子化,但又不破坏其结构。

软激光脱附法流程图(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分析蛋白质类大分子时,必须要用激光照射令其离子化,再通过计算荷质比来确定分子量。但大分子一旦被激光直接照射就会碎裂,得到的永远只有碎片。而田中的这次意外,发现了“软激光脱附法(Soft Laser Desorption)”——一种可以用激光照射但不会损坏大分子的办法。他将这一发现整理成稿,发表在《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上,然后继续他籍籍无名的生活,直到十几年后,接到一通获得诺贝尔奖的越洋电话。他成了最年轻的诺贝尔奖拥有者之一。

文献截图

对于获奖,他称“诺贝尔奖是我人生中漫长痛苦的开始”。因为在心目中,他认为自己德不配位。在得奖后接受完轰炸式的媒体采访后,他几乎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开始了新的科研征程。

这一次,他挑战的是当时医学界的普遍共识:通过血液检查诊断出阿尔兹海默症是行不通的。经过16年多达几万次的尝试,2018年2月,《Nature》刊登田中团队的突破性成果:通过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他们仅用几滴血,便可提前检测出阿兹海默症的征兆。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前,田中耕一已是可以配得上自己内心定位的货真价实的诺奖得主。

文献截图

科学研究中的意外之喜(Serendipity)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天眷顾,田中耕一无疑是幸运的,但他的成功逆袭更来自他一以贯之的勤奋和刻苦。天上不会掉馅饼,唯有自助者天助之!

伊瓦尔·贾埃弗:

成绩太差的话,找工作记得去评分机制不同的国家

挪威裔美籍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因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伊瓦尔·贾埃弗(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贾埃弗出生在挪威一个农场里,是典型的农村娃娃。也许是厌恶了捡土豆,这位后来的诺奖得主凭着还不错的物理和数学成绩努力考入了挪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可在就读期间,他忙着玩游戏、打球和下国际象棋,原本擅长的物理和数学,也只得到及格的4分,距离最好的1分相距甚远。(挪威学校打分采用5分制,最高分是1分,5分最低。从1分到5分,大致对应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毕业后他先为军队服务一年,又在政府中担任过一年的专利审查员。(学爱因斯坦?)

1954年,出于生计,他带着老婆移民加拿大。拿着大学4分的成绩单,竟然在通用加拿大分部谋到一个职位。原来,因为打分分制不同,加拿大招聘人员以为4.0分是很不错的分数。四年后,他全家又移民美国,他继续留在通用研发部门工作。

在别人的建议下,贾埃弗在超导这个自己很陌生的领域展开研究。他在一次低温实验时发现了超导体的隧穿效应,证明了超导体分子的能隙,这是超导BCS理论的重要预测之一。

虽然自传的书名是《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但贾埃弗仍然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和幸运。这当然是他自谦之词,贾埃弗强大的自学能力才是成功的秘诀。

贾埃弗在加拿大刚加入通用之时,岗位是应用数学家;30岁到美国后,在通用研发中心做超导实验研究;1973年,当他获得诺奖时,他的研究兴趣已跨入生物物理领域,研究固态表面的有机分子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1984年,贾埃弗与同事共同发现了ECIS技术原理(Electric Cell-Substrate Impedance Sensing)。以此为基础,他们成立公司,专门制作细胞动态分析仪,大大简化了细胞动态行为的研究。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幸运的,贾埃弗也不例外。除了自学能力,因为分制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而拿到通用职位,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通用为他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平台,令他能将自己的自学能力发挥到极致。他在通用一边工作,还一边修完了博士学位,所研究的超导,最后也令他荣获诺奖。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表面上看贾埃弗是个绝佳的例子,但到了好的平台,还是需要坚持学习,自学成才。

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

谁说文艺少女的理科不行

2014年,国际数学联盟在韩国首尔将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颁给了时年37岁的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以表彰她在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间的动力学和几何学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是菲尔兹奖历史上首位女数学家得主!

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获“菲尔兹奖”(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小时候的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因为老师的评语,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那时的她是位文艺少女,喜欢读小说,梦想成为作家。高中的数学老师是她的贵人,发掘了她的数学天赋。所在高中的女校长是穆斯林国家中少见的男女平权者,为米尔札哈尼大开绿灯,允许她参加只有男孩子参加的奥数课。1994和1995年,她两获国际奥数金牌。这位伊朗天才数学少女名震数学圈。

在伊朗完成本科学业后,她远赴美国,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先在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工作,然后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做副教授。2009年,她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还不到32周岁。

米尔札哈尼用自己不世出的天才形象,撼动着穆斯林社会对女性的禁锢。

2008年,米尔札哈尼不顾伊朗的“穆斯林婚姻政策”,嫁给了捷克的一位非穆斯林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2014年,米尔札哈尼得奖消息传回伊朗国内,媒体不得不为她PS上一个头巾,因为伊朗不允许发布女性在公开场合不带头巾的照片。

伊朗媒体用PS为米尔札哈尼戴上头巾(图片来源:Tehran Times)

然而天妒英才,这位坚强独立绝顶聪明的女性,于2017年7月14日因乳腺癌转移而去世,享年40岁。伊朗媒体在刊登消息的时候,终于让米尔札哈尼不包头巾的照片登上头条。

伊朗各类报纸(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一周后,当她的女儿表达出想回伊朗访问的时候,伊朗议员紧急推进法规修改,允许与外国人结婚的伊朗女性的子女可以获得伊朗国籍,以便米尔札哈尼的女儿随时访问。

从畏惧数学到斩获数学界最高荣誉,米尔札哈尼凭借的不仅是自己的天才头脑,更是冲破禁锢的勇气。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位伟大的女性点赞!

米尔札哈尼(图片来源:www.elimparcial.es)

结语

学渣的逆袭并不仅仅存在于传说里,还存在于诺奖得主的名单上。怕什么实验技能差,想想戈登;怕什么找不到工作,看看田中耕一;怕什么开展工作晚,看看贾埃弗;怕什么周围环境艰难,看看米尔札哈尼——让我们干下今日份鸡汤,继续投身科研!

评论
黄山之巅
少傅级
天上不会掉馅饼,唯有自助者天助之。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