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黄金面具埋藏数千年仍光彩不减,青铜器却锈得“五颜六色”,出土象牙则是发生“黑化”。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独特色彩都是从何而来?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 /丁林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专家:

余晓艳(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

随着三星堆文化遗址最新挖掘工作的陆续展开,一件件被尘封千年、巧夺天工的国之瑰宝次第现世,刷新了现代人对远古文化的认知。

但在惊喜的同时,人们关于出土文物的疑惑也变得越来越多——黄金面具为何历经3000年仍然熠熠生辉,青铜器为何又锈得“五颜六色”?出土的象牙怎么变黑了?

◎◎◎

不生锈的“18K金面具”

在此次三星堆遗址挖掘中,5号坑出土的大量金器引发了全民关注。理论上,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不易腐。因此三星堆的金面具虽然出土时“皱皱巴巴”的,但清理之后依然“黄澄澄、金灿灿”,无需任何支撑就能独自立起。相比之下,现实生活中却不乏“黄金首饰变白”“发红生锈”的新闻。难道现代人买了个假黄金?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是金子,埋多久都会发光

如果仔细对比观察就会发现,各种出土金器文物的“金色”其实不尽相同——有像三星堆金面具一样色泽“特别正”的,也有“金里透红”或是“金里泛青”的。这些颜色上的差异,和金器的黄金纯度有关。古人因为技术所限,对黄金成色的判定主要靠肉眼观察,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之说:当金饰的含金量达到70%时,黄金的色泽一般会呈青黄色,而当含金量介于80-90%时会呈黄色,当含金量达到95%时,颜色则会偏赤黄色。

根据测定,三星堆5号坑刚刚出土的半张金面具,含金量高达85%——根据我国最新《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国家标准,黄金含量介于750.0‰-916.0‰就算18K金了,怪不得这半个面具的颜色“这么正”。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即便含金量相同的金器,颜色也受其他“杂质”元素的影响。图中显示的是“金银铜”合金的颜色范围(来源:researchgate.net)

那么会变色的金首饰就是纯度不够吗?未必如此。足金首饰也会变色,但主要原因是由于黄金饰品中含有的少量银和铜元素,受汗液或加工工艺影响会发黑、变红。至于变白则是因为生活中偶尔遇到的汞元素,会与黄金形成银白色的金汞齐,导致首饰发白。

据悉,此次三星堆出土的“18K”黄金面具其实也含有13%-14%的银,但由于在地底被泥沙覆盖而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有效减缓了银的氧化变黑,得以让这“半张金脸”还能以温暖人心的样貌问世。

◎◎◎

古蜀黄金是“天外飞来”?

从1986年1、2号坑发现首张金面具,到如今“半张脸都有280克”的黄金面具出土,人们多年来对三星堆遗址大量黄金从何而来的猜想从未停止。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本次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土的鸟型金饰片(图片来源:央视网)

地球上易于开采的黄金非常稀少。据估算,目前地球上的黄金主要分布于地核、地幔,地壳中的黄金只有地球上黄金总量的0.3%。

除了量少,黄金的开采与加工同样也很难。作为一种单质金属,黄金的生产实际上就是金元素的提纯,想将金矿变成金灿灿的黄金,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在现代黄金生产中,原材料中的含金量不过2克/吨,远不及加工后所成的金精矿(50克/吨),而后者在制成粗金金块(含金量90%左右)期间还需要经过氢化、冶炼等诸多工序。

黄金在现代都如此难求,古蜀文明又是如何做到的?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种“三星堆的金器取材天外飞来的狗头金”的猜想,认为“狗头金”作为一种富金矿矿石,是“陨石坠落到地球的产物”。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图片来源:腾讯网)

“这不科学。”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余晓艳告诉记者,“‘狗头金’指的是天然产出的块金,并不是陨石形成的。”据她介绍,“狗头金”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它矿物集合体共同组成,常出现于残破积型砂金矿、河谷型及阶梯型砂金矿等表生环境中,是在一定条件下金矿附近富含金的地下水和生物富集沉积而成的,跟流星、陨石压根没关系。

那么三星堆的黄金是哪来的呢?很多专家认为,四川地区盛产黄金的天然优势,才是三星堆遗址多金器的原因。先秦《山海经》有云:“今川蜀诸山,又东北一百四十里……其阳多黄金。”明代《天工开物·五金》也说:“金多出自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时至今日,我国也是全球重要的黄金产地,四川砂金保有量更几乎占全国21.8%。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1号坑的金面具(图片来源:人民网)

因此,不管是从矿山开采岩金,还是从河床获得砂金,聪明的古人总有办法能找到金源。“四川地区3000多年前是不是真找到了‘金矿’,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从金相分析来看,实际上出土金器可能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砂金,即河床里淘出来的金为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章义此前曾表示。

据《宋史》记载,古人采用“古法炼金”技术冶炼岩金,经碎石、溜槽水冲等工艺制成的黄金纯度可达80%左右。如使用河道内淘洗而得的砂金颗粒作为原料,炼出的黄金成色还会更高。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砂金(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黄金协会前会长,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委员会首任主席宋鑫也认为,古代文明中黄金来源于砂金的情况比较多。“古代的金矿开采技术包括氰化提金的工艺都十分限,但砂金就相对简单多了。”用簸箕就可以去掉砂砾杂质,留下来的金颗粒成色还相对较高。

◎◎◎

出土青铜器为何“五彩斑斓”?

此次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从大口尊到青铜罍(léi),再到顶尊跪坐人头像,可谓惊喜连连。

然而有些眼尖的网友坐不住了:这些还沾着新鲜泥巴的“青”铜器,怎么看起来红一块蓝一块的呢?有的还有点金晃晃的?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坑内的青铜器(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果仔细回想的话,很多国宝级青铜器文物的颜色都“不对劲”:三星堆1号坑的青铜人面具是青蓝青蓝的,四羊方尊看上去黑漆漆的,曾侯乙编钟则是难以形容的青绿色……同样都是青铜器,怎么颜色差别这么大?青铜到底什么色啊?

青铜,指的是以“铜、锡”或“铜、锡、铅”按一定比例熔炼而成的合金,并不只有一种“配方”。在我国,三元合金(铜锡铅合金)、高合金青铜特别是高铅青铜是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色。根据先秦《考工记》,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青铜器性能与铜、锡成分配比之间的关系,譬如铸钟鼎的“金”锡比需要6:1,而铸斧斤则需5:1。对于三星堆时期的古蜀国来说,青铜器则主要以铜锡、铜铅、铜锡铅、铜铅锡和红铜五大类合金为主。

青铜器为何有各种“配方”?究其原因,智慧的古人意识到纯铜器物太软、易变形,加入锡的合金能提高器物的硬度,再加入铅则能提高融熔液的流动性和冲型性能,更方便后续造型。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鉴于此,以铜为主要原材料的青铜器,其本色原是俗话说的“古铜色”,这也是古代金石研究者把青铜称为“吉金”的原因。同时,随着金属锡含量的变化,青铜器的色泽也会开始转为赤黄、橙黄、淡黄,有甚者会偏灰白。在此基础上,古人还会使用镀锡等工艺处理青铜器的表面,使其呈现“金底白花”的虎斑纹,在历经千百年的锈蚀之后,这些虎斑纹则会变成“青底黑纹”。

不同颜色的青铜器,差别在于各自的表面锈蚀。本来泛着金属黄光泽的青铜器,历经长期腐蚀后表面生成铜绿,因此出土的青铜器会呈现出青绿色。

但由于青铜合金的成分有差别,其埋藏环境不同,锈蚀产物也大不相同,包括红色的氧化亚铜、黑色的氧化铜或硫化亚铜、靛蓝色的硫化铜、蓝色的碱式碳酸铜或硫酸铜、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灰白色的氧化锡、白色的氯化亚铜和碳酸铅……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各种古代铜钱(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古象牙“黑了”还“胖了”

挖开3、4号器物的填土后,考古人员在厚厚的碳灰层之下还发现了百余根象牙。这些覆盖于青铜器之上、处于遗址坑最上层的象牙,最长的将近2米,最短的也有1米长。

然而,除了形状是象牙形之外,新出土的这批象牙跟“象牙白”毫不沾边,反而都是“炭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经现场考古人员初步检查发现,这些象牙的表面都有被灼烧过的痕迹,还被包含大量竹木炭屑的灰烬层所覆盖,这可能是象牙普遍都呈黑褐色的原因之一。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三星堆遗址5号坑中的象牙雕与金箔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时倒进来的碳灰可能还是热的,可能造成染色。”三星堆遗址4号坑负责人许丹阳说,但他也强调,具体是不是碳浸染缘故仍需进一步研究。

至于为什么会将宝贵的象牙焚烧、打碎?这可能是出于古人崇拜天神的文化:在中国古代,人与神、先祖沟通的重要方式就是祭祀,想把祭品送到天神手里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它们放在柴火堆中燃烧,火烧得越旺越大,越能做到“以器达天”。

这些出土象牙除了黑,还变“胖”了。“长时间埋于地下象牙的湿度会增大,泥土也会渗浸进去。”三星堆遗址1、2号坑考古领队陈显丹解释道。

常年深埋于土后,许多象牙不仅内部已糟朽,而且出土后很容易脱水风化,因而,想完好地提取一根“千岁”象牙绝非易事。鉴于此,考古人员专门给4号坑的几百根象牙敷上了湿毛巾和保湿纸“面膜”。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象牙附近的泥土(图片来源:新华社)

出土前为了防止损坏象牙,还得给它们穿上像石膏布的 “新衣服”。 “象牙本身就有几十斤重,再加上一些护具,一根象牙出土的时候总重可能都有100多斤。”陈显丹说。

参考资料:

[1]《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化学》张吉,黄希,胡东波

[2]《千年锈色耐人寻——古代铜锡铅合金锈蚀谜题》孙烈,吴世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面具金、铜人绿、象牙黑……“三星堆配色”的科学解读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评论
科普63eb87bf78247
庶吉士级
因此,不管是从矿山开采岩金,还是从河床获得砂金,聪明的古人总有办法能找到金源。“四川地区3000多年前是不是真找到了‘金矿’,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从金相分析来看,实际上出土金器可能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砂金,即河床里淘出来的金为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章义此前曾表示。。。
2024-09-16
科普63eb87bf78247
庶吉士级
除了量少,黄金的开采与加工同样也很难。作为一种单质金属,黄金的生产实际上就是金元素的提纯,想将金矿变成金灿灿的黄金,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在现代黄金生产中,原材料中的含金量不过2克/吨,远不及加工后所成的金精矿(50克/吨),而后者在制成粗金金块(含金量90%左右)期间还需要经过氢化、冶炼等诸多工序。。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