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是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从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发源的长江,和从巴颜喀拉山发源的黄河,让青海省吸引了无数的地理研究专家的目光。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青海省不仅仅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可可西里和长江上游沱沱河畔,专家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它证明了至少在数万年以前,现在荒凉高寒的高山峡谷当中就有了人类文明的火花。
至今在青海湖附近还有很多古城的遗址散落在山川峡谷之中。
寻找青海湖畔失落近千年的古城。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相传1000多年前在青海湖一带的雄伟山川之中,人们曾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城池,当地百姓每年都会去往那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城中还囤积了大量的金银财富,然而不知什么原因,那座显赫一时的城池却突然消失了。千年之后,人们甚至连他的具体位置都难以说清。
有人说那座城坐落在烟波浩渺的青海湖深处,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之上,也有人说它位于湖边巍峨的山巅,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
“龙脉”,青海湖存在龙脉的说法古已有之,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龙脉”,专家在仔细查看了这一带的地质图之后,发现“龙脉”很可能是一条贯穿了青海湖的古老岩脉。这条岩层因为地质挤压的作用呈现出线状分布局部隆起的特征,岩脉的一端在青海湖中出路形成了海心山,而另外一端则穿过湖畔的伏俟城,指向了青海湖西北的山岭之中。
沿着古老岩层的走向,登上距离青海湖西北20千米的大山山顶,眼前豁然,出现了一个开阔的平台,极目远眺山下的青海湖和四周的群山都一览无余。
这一带的地面上堆积着大量的白色石块,像是人工堆放的结果,在悬崖的边缘绵延着一条由白色石块堆积而成的屏障。
考察组所在的地方三面都是悬崖,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地势险要,很可能是古人修筑的一个军事据点。这里面积虽然不大,但却功能齐全,很可能曾是一个以军事、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城池。熟悉当地史志的文史专家程启俊分析道,眼前的古城在史料中难以查到任何记载,为方便日后的研究,他暂时将这个由石头砌成的遗址命名为“石头城”,它的发现对继续研究青海的古人类人居环境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
石材从哪来?
专家考察后发现这一带山体的岩石竟然是整个青藏高原上并不多见的石灰岩,平行排列的层理和垂直的裂隙,将掩体切割成无数个青砖大小的方块,它们在自然风化之后崩落在山坡上,就成为了盖房建屋的天然石材。
用水如何解决?
通过航拍画面专家发现狭长的裂缝在山顶上不止一个,从空中俯瞰,它们就向山巅之上被撕开的条条伤口。
在裂缝的一侧专家发现了一条可供人深入的地下通道,裂隙的开口虽然狭窄,但底部却相对宽敞和平坦。沟谷底部的崖壁下方有一条小小的溪流在缓缓流淌,地质专家罗银飞在观察后发现,这条裂谷两旁的绝壁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裂隙,他推测说这里的水也许就来自这些裂隙之中。
专家说,封闭的峡谷在很久以前很可能是一个汇聚山体裂隙水的池塘,也许正是池塘为石头城中生活的古人提供了足够的水源。
曾经的池塘为什么会成了今天的模样?是否古城的荒废就与这条裂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专家分析,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蚀,原本狭小的裂缝会在流水的溶蚀下渐渐扩大,形成地下的暗河,因此石灰岩层的上方往往难以长期保存地表水,峡谷在沟谷底部还相对完整时,保存着相对稳定的水体,在流水的切割溶蚀之后,山体中的垂直裂隙渐渐加宽扩大,逐渐地地表水沿着裂隙流向了人类无法利用的深层地下。
“石头城”可能的兴衰历程
也许先人们在茫茫大山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地势险要,视野开阔的平台,平台附近有着天然的水源和建筑石材,于是这一带就建起了既能居住屯兵,又能驻藏财富的军事据点。而到了后来,随着水源的消失,人们不得不被迫离开,石头城便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成为了荒山之中的一片废墟。
古人的沿着所谓的龙脉选择建城的位置,其实遵循的正是一套朴素而古老的地理观念。石头城与青海湖畔的伏俟城湖中的海心山,同时位于一条隆起的古老岩层之上,它们三点一线共同构成了一道稳固的战略防线。平原之上的伏俟城水草鲜美,四通八达,是这一代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具体地位。海心山上的堡垒和石头城至高点遥相呼应,成为了拱卫伏俟城的军事据点。古人利用这条岩脉共有的种种特性,修建了一系列互相依存的堡垒,也许沿着这样的线索,地理研究者们能够找到更多古代文明的印记,发现更多鲜为人知的城垣遗迹。
来源:CCTV10科教频道《地理·中国》
图片来源:除文中标注外,均来自CCTV10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截图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