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下肢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达医晓护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患了下肢血管病可能会有的一些表现

下肢经常疼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肢经常疼痛的原因很多,主要由血管性疾病和非血管性疾病引起。

非血管性疾病如全身性疾病,矫形外科疾病,联合起源的足内附肌腱炎,距、舟关节异常,跖痛症,关节炎,肌内不平衡,肌内血肿和骨化性肌炎,网球腿,腰椎疾病压迫神经等。

血管性疾病的疼痛主要是由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 回流障碍所造成的,可分为间歇性疼痛和持续性疼痛两大类 型。当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时,血流量减少,血压降低,在肢体活动时,肌肉收缩致使局部血流显著减少或停止,产生疼痛;血运障碍也可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导致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积聚,这些物质积聚到一定浓度时可刺激末梢神经而产生疼痛。当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时,由于静脉瘀血,可产生炎症和溃疡而出现持续性疼痛。其在程度上不如动脉性疼痛剧烈,以胀痛为主。这类疼痛往往可通过抬高患肢或卧床休息而减轻、缓解。

老年人行走时下肢疼痛,休息后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往往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

老年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逐渐衰老,血管会发生一定程度硬化,引起管腔狭窄、闭塞,最终导致供血量减少和代谢废物堆积,肌肉的正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行走困难,得到休息后,其下肢的供血不足情况会得到一定改善,所以又可以行走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至血管外科求治,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下肢缺血的症状。

为什么夜间休息了还会发生肢体疼痛

这种现象称为静息痛,往往出现在长期间歇性跛行之后,它的出现通常提示动脉病变的进一步加重,甚至有发展成坏疽的可能,故应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 这种疼痛多在患者平躺后10~15分钟出现,初在足趾,而后逐渐扩展至足底和足踝部。 表现为针刺痛或烧灼痛,令人难以忍受,抬高患肢,疼痛加重,放低 或稍作活动,疼痛减轻或消失。故患者常将患肢悬垂于床边或者下地踱步以减轻疼痛。 但平躺以后,上述症状又会出现,严重影响休息。其原因是在静息状态时人体血液循环变慢,患肢的缺血程度相对加重,于是产生疼痛。肢体缺血较严重的患者,静息性疼痛可呈持续性,不但在晚间平睡时而且在白天也感到疼痛。这是由于局部组织严重缺 血、缺氧,发生缺血性神经炎所致。

为什么下肢血管病会有皮肤温度异常

皮肤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肢体的血流量,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就会升高;血流量少,皮肤温度就会降低。下肢血管病多影响到血管的功能形态,进而影响到肢体局部的血流量。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程度越重,距离闭塞平面越远,血供就会越不充足,怕冷感也越明显,虽然穿得很厚但仍然有发凉的感觉。

下肢静脉病变时,因血液回流障碍,多表现为潮热感。动静脉瘘是由于动脉血液分流,局部血液量增多,而表现为局部皮温升高;雷诺病因小动脉痉挛致趾端血流量不足,使患者感觉趾端寒冷;红斑性肢痛症由于足部血管过于舒张引起局部有烧灼感。

皮温改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确定

正常人体各部位的皮肤温度有差异,从躯干到四肢逐渐降低。一般上肢温度高于下肢,拇指和拇趾的温度高于小指(趾),腕及踝以下的皮温变化较大,血管舒张时,肢体远端的皮温高于腕或踝部。皮温改变不外乎皮温升高和皮温降低。 测定皮温时,应先使患者肢体暴露在温度较恒定的室内(15℃~25℃)15~30分钟,使肢体皮肤温度相对稳定后,在肢体不同平面的对称部位定点测量。

下肢血管病导致皮肤颜色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下肢皮肤颜色的因素,主要是下肢皮肤血管的血流速 度和血液氧含量。 下肢皮色异常改变主要有皮肤发红、发绀、苍白等。发红是由于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使皮色红亮;发绀是由于血氧含量减少,血液停滞于小静脉或毛细血管;苍白是因小动脉痉挛,或动脉闭塞致血流量减少。下肢血管病导致皮肤颜色改变的常见原因如下。

(1)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致的皮肤苍白、发绀等表现。

(2)静脉瘀血性疾病如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时,由于血液回流障碍,静脉瘀滞引起静脉高压及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崩解造成小腿远侧1/3的“足靴区”色素沉着而皮肤发黑。

(3)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失常如雷诺病时肢端血管扩张和扩张失调,皮色可出现苍白、潮红、发绀等改变。

为什么下肢血管病患者会有倦怠感

下肢血管疾病以静脉疾病多见,如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为: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皮肤,曲张显露,呈团块状或结节状;腿部常有酸沉、肿胀感,易疲劳、乏力,晚上重,早上轻。 原因主要为静脉血管功能不全,静 脉血液倒流向下,瘀积于肢体下部,血流不畅,导致静脉血不能 及时与动脉血进行有氧交换,下肢的神经、肌肉、血管等组织不 能及时获取营养。 同理,肢体组织代谢的废物由于静脉系统循 环不良,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于局部。 所以,下肢往往因缺乏营 养和代谢废物堆积而出现酸胀、倦怠的感觉。

下肢感觉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发生下肢血管病时,下肢皮肤往往会出现冷热感觉异常及 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酸胀感等异常感觉。一般来讲,当动脉血管出现闭塞性改变时,肢体因血供不足会出现远端肢体怕冷、发凉感;当肢体发生静脉曲张导致远端静脉血流瘀滞于下端时, 则会感觉到下肢肿胀重坠感。

发生动静脉瘘的患者由于局部静脉血液流量增多,会有局部潮热肿胀感。 红斑性肢痛症患者,由于足部血管舒张而感觉局部潮热疼痛。 另外,影响到下肢神经功能的疾病如脉管炎、糖尿病足等,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故可出现下肢麻木、针刺感、蚁行感或倦怠感等。为什么下肢血管病患者会有肢体肿胀 在下肢血管疾病中,肢体肿胀的症状很常见,以静脉和淋巴 回流障碍时更明显。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静脉主干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可达正常的5倍),使血液中水分向 外渗出,加上毛细血管的缺氧、渗透性增高,以及淋巴回流障碍,又有小动脉反射性痉挛等因素,导致淋巴回流无动力,组织液胶体渗 透压增高,水分潴留于组织间隙,从而发生水肿、肢体肿胀。另外,静脉炎后期、静脉曲张等静脉倒流性疾病,大静脉受压 (如盆腔肿瘤压迫),下肢丹毒,慢性淋巴肿等也可以引起肢体肿胀。

为什么下肢血管病会引起肢体萎缩

下肢血管病如某些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动脉供血不足等 可引起肢体萎缩。 其原因为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或者闭塞,下肢血流量减少,肢体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出现营养不良,代谢缓慢,肌肉营养摄取不足,消耗自身蛋白质。加之患者行走障碍,肢体不能得到正常的负荷锻炼,从而渐渐出现肢体肌肉萎 缩。 此类萎缩常伴有肢体冷痛、行走障碍等缺血症状。

为什么下肢血管病会有两侧肢体粗细不一

下肢血管病患者两侧肢体粗细不一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下肢动脉性疾病:某些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动脉供血不足等可以引起肌肉营养不良而见肢体萎缩,若此病变发生于一侧肢体,则出现两侧肢体粗细不一。

(2)下肢静脉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瓣膜功 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可因为患病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障 碍而出现肢体肿胀、增粗,伴有沉重感。

(3)下肢淋巴性疾病:常见的如下肢慢性淋巴肿,因下肢淋 巴管炎症或阻塞导致淋巴回流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增粗、皮 肤增厚。 也就是常见的象皮腿,或叫“大脚风”。

(4)血管畸形:如下肢动静脉瘘可因下肢静脉动脉化而出现 下肢血供增多、压力增高、营养增加而患肢变粗,并伴有皮温增高,可扪及异常血管搏动等。

下肢血管病严重时为什么会发生溃疡

发生溃疡的下肢血管病主要有下肢动脉性疾病和下肢静脉 性疾病。 下肢动脉性疾病主要影响下肢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下肢缺血状态。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其病变发展过程中,当动脉干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可造成远端局部低血压,呈缺血、 缺氧状态,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小动脉扩张,通过微血管扩张代偿维持营养血流。病变进一步发展,小动脉痉挛,微血栓形成,组织间水肿,这些因素最终导致肢体末梢微循环灌注障碍,当其不能满足局部组织的生理需求时就会发生溃疡。

下肢静脉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主要影响下肢静脉血液正常回流,导致下肢血液瘀滞,回流缓慢,血液不能及时得到营养物质交换,导致局部营养障碍;同时,瘀滞的静脉血液中组织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输送排泄,瘀积于患肢,损伤局部组织,从而发生静脉性溃疡。

摘自《健康中国·家有名医——下肢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下肢血管病.jpg

自“健康中国”概念提出以来,全民掀起了关注健康的风潮;“后疫情”时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立足“健康中国”这一理念,邀请抗疫一线的医学专家王韬教授、中国工程院李校堃院士,联合上海三甲医院各科临床一线医生,编撰推出了“健康中国·家有名医”丛书。

丛书第一辑共21册,遴选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病一书,向广大读者详细介绍了各类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危害,与其他疾病的关系,预防治疗、饮食调养、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宛如为读者打造一位专属“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