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水流境常静,花落意自闲——心态平和话养生

达医晓护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130 篇文章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孙思邈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水流任急境常静,

花落虽频意自闲。

不似世人忙里老,

生平未始得开颜。

640.webp (9).jpg诗中描绘的是一种无我的心境,摒弃了周围杂念的影响,身心何等自在——不管水流得多么湍急,只要心境经常保持平和就不会受到滚滚滔滔的水声干扰;花朵尽管频频掉落,只要心意安闲就不会为花落花谢惆怅不已。正如佛家所言,“不生贪执心,没有分别心”,不计私利心,才能站在超然的立场上,静眼观花开花落。

然而,人们有多少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呢?每天都匆匆忙忙,用《史记》中司马迁的话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人看似得到很多利益和生活的富足,但如果心境是烦乱嘈杂的,得到的再多,又哪里有开心的时候呢?

许多科学研究都已证实,心态平和是养生之精髓。世界上有许多长寿的人,当问到他们的养生之道时,其共同点都是“过着平淡的生活”。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他把快乐当医生。他说:“我有三个医生,第一个是“安静”,第二个是“快乐”,第三个是“节食”。

美国一位科学家曾经对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三种疾病的人进行调查,在易急躁、易激动或喜怒哀乐无常的人当中,发病率为77.3%,而在谨慎、稳定的人和聪明、活泼、偷快、乐观的人当中,发病率仅为25%-26%。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不仅现代医学推崇心态平和,我们古老的祖国医学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按照《黄帝内经》的话来讲叫“清净、少欲”。《黄帝内经》中提到:“清静则肉揍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我们今天还能从古老医学中学习到养生之道。其实,这也是治疗现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正像《黄帝内经》中的精辟论述: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作为广大女性朋友,生理特点的原因,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保持情绪的平稳,历练平和的心态显得更为重要。有女性朋友会说,心态平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遇到利益攸关的事会心态平和呢?那就让我们分享一个宋美龄女士晚年的处事故事。

众所周知,宋美龄虽经历跌宕人生,却依然度过106个春秋,读者会好奇,宋女士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战场保持平和心态的呢?

【小故事】宋美龄卖亏别墅之后

宋美龄晚年退出政坛,为了躲避政治风波,搬到美国居住。当时的她不仅失去了手中的权利,当时的台湾政府还一再缩减对其照料的支出。宋美龄膝下又无子女,充分体会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只有依靠她的外甥女孔令仪照顾度日,为了便于照应,搬到离外甥女家比较近的住处,也为了缓解经济上的紧张,她决定变卖自己的长岛蝗虫谷别墅,可是却遇到了精明的中间商,不仅出价低,还作为附加条件要求房子里的古董家具书画不得搬走。宋女士都一一答应了。没想到,不久《纽约时报》就刊登出报道,说中间商独具慧眼,以280万的低廉价格入手蒋介石遗孀的别墅,公司决定将别墅中的古董文物近期公开展览,然后以650万美元把房子转手卖给另一家公司。孔令仪看到之后,气愤难当,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姨妈后,宋美龄却淡淡地说“世间之物,历来都是你争我夺,可是争到头来又是如何呢?还不是眼睛一闭,所有身外之物都变成了别人的掌上之物,当年慈禧老佛爷手中财宝可谓多,到头来还不是引来一场盗墓之祸?这个商人也没有欺骗我,是咱们不清楚这栋别墅的真正价值,那些书画就当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吧!”。

正像一位智者所言,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你的,不仅包括你的财富,你的地位,也包括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永久所有权,这一切都是我们借来的——甚至自己的身体,也是我们向大自然借来一用的,使用后所有人都要还回去,最后都会尘归尘,土归土……所以,凡事都有缘起缘灭,强求不得。

看淡物质得失才会处事淡然,孔子曾赞美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快乐不在外物而在自身。有人处于优裕的环境,却为了一点小事而忧郁寡欢。客观环境并不能决定快乐与否,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开朗,坦然平和地对待一切,却是快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一切看淡,有舍有得,舍了一切身外之物,换来健康长寿。这对现代过度追求物欲的人们来讲也是很好的警示。

关于心态平和,孙思邈也在他的医学巨著中指出,“养生重在吝神节制,不恣意放纵情志”。他说:“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这种养生原则跟我们现代年轻人“死了都要爱”的观念不同,大师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极度地放纵情感,“深爱”或“深憎”都会伤害人的精神及身体。如果稍觉自己心理、情绪上出现偏差,要立即自我心理调整,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可见,我国的古老医学就发现,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非常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基石。

关于养生,孙思邈还提出了著名的“养生十二少”原则,他说:“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

少思,少念,

少欲,少事,

少语,少笑,

少愁,少乐,

少喜,少怒,

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气血妄行,丧生之本也。

这养生“十二少”的关键就是告诫人们要吝神节律,情感的发泄要注意一个限度,超越了这个度,就可能会损伤生命的红线。这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是很好的警醒。

作者:张志群 武警后勤学院心理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