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防震减灾科普基地
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收藏

本文节选改编自《城市与减灾》2021年第2期,原文题目:承灾体调查总体情况介绍,作者:吴吉东。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作者简介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吴吉东,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灾害损失评价、灾害风险管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目前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曾参与国家减灾委组织的芦山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 西藏及尼泊尔灾区)等重大自然灾害现场调查和综合评估工作;在国内外灾害风险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 余篇;《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MZ/T 031— 2012》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出版有《自然灾害经济影响评估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导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等著作。

承灾体是承受灾害打击的对象,包括人员、房屋、学校、医院、交通、通信、工业、农业、服务业、土地和矿山资源等。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开展承灾体调查工作,建立完备详细的承灾体数据库对于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认识区域抗灾能力,以及灾害应急管理、灾害损失评估、防灾减灾规划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承灾体调查流程和技术方法

承灾体调查任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部门数据共享;二是实地调查。

一、调查流程

对于人口、水利设施、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承灾体,主要基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已有普查成果,可以通过部门数据共享机制进行共享整理获取,同时对于不能满足普查时效的水利设施等可进行补充性调查更新。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对于铁路、航空、能源设施等承灾体,通过协调部门及企业力量,基于已有数据基础,进行必要的、可行的数据共享。

对于房屋、市政设施、公路设施、水路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的承灾体,主要调查流程如下:

01

普查前期准备

任务包括:成立组织协调工作组;了解各承灾体管理部门掌握的承灾体基础信息情况;在已有行业标准规范基础上,制定各类承灾体灾害属性要素采集要求和调查技术规范;承灾体调查教材开发及业务培训。

02

普查数据整理及清查

根据承灾体灾害属性要素采集要求,共享各承灾体管理部门整理已掌握的要素信息数据,包括承灾体底图信息,并进行入库(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核实需要补充调查的承灾体信息,并进行底图准备和清查。

03

实地调查和普查数据采集

根据清查结果,由应急管理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指导地方政府做好实地调查工作。

04

承灾体普查数据质量核查

包括数据的复查、抽查和验收,核查调查数据的完整性、质量等。

05

数据汇总和成果验收

二、外业调查技术手段

数据调查应充分利用高效的数据获取技术方法,包括遥感数据解译、无人机航拍数据提取等,并辅助人工现场调查与复核,提高数据调查的效率和质量。数据调查中主要应用的技术方法如下:

01

遥感影像解译

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优于0.8米)为基础,通过对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提取房屋建筑等不同承灾体的轮廓范围以及地理坐标等信息,从而得到承灾体的空间位置分布信息,为承灾体的外业调查提供底图数据支撑。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02

无人机航拍

充分利用无人机航拍的技术优势,对于部分调查人员难以进入的困难区域(如:山涧、悬崖、湖中心、封闭院落等)可以充分利用无人机机动性强,快速获取高清影像的能力,获取局部调查困难区域倾斜航空摄影数据,建立困难区域清晰三维模型数据,快速判别调查区域房屋建筑等承灾体的数量、高度等属性信息。

城市与减灾 | 吴吉东:第一次全国普查之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03

数据调查App

人工现场调查可充分利用App 移动终端调查设备开展工作,实现调查目标的自动定位、数据调查的标准化录入。

承灾体调查成果

各类承灾体调查的成果包括不同类型承灾体调查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承灾体数据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综合查询等功能;调查工作报告和调查成果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