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脑如何摆脱“成瘾”束缚

科普时报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人因吸毒而丧失正常智力和劳动能力 ,约10万人因吸毒死亡。毒品如此可怕,为什么还有人不停地陷入吸毒的泥潭,难道人脑存在先天的“设计缺陷”?

人性趋乐避苦,在不同程度上被情绪掌控。“快乐中枢”位于边缘系统的隔区、下丘脑外侧部、内侧前脑束、中脑腹侧被盖区和脑桥背侧区等部位。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乐趣,如饮食、运动、聊天、购物都会经由感官刺激“快乐中枢”引起愉快的情绪。毒品则不同,它直接进入血液、穿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大脑,促进大脑释放脑啡肽等物质,激活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引起超强快感。多巴胺能神经元又激活额叶皮层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引起对吸毒的强烈渴望。吸毒的过程中,这种渴望完全被满足,一旦没有毒品,只要一个念头激活这条神经通路,对毒品的渴望就会爆发,成瘾者无法自控,四处寻找毒品。

边缘系统和额叶皮层之间的神经通路被称为“奖赏回路”,各种成瘾物质都靠着激活这条通路成为充满诱惑的“奖赏”。茶叶、咖啡这类物质也能成瘾,但是它们引起的快感没有那么强烈,想戒掉也没有那么困难。毒品引起极度的快感,对“奖赏回路”造成过强的刺激,一旦刺激停止就会出现心痒难耐、情绪低落的心理反应,还伴随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打哈欠、流鼻涕、流眼泪、出汗、呕吐、腹泻、全身酸软等身体症状。

一旦人脑被毒品浸染,想要恢复正常困难重重,即便吸毒者通过治疗在生理上摆脱了对毒品的依赖,心理上却念念不忘。如何帮助他们解除“心瘾”呢?脑科学家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清除与毒品相关的记忆痕迹,这需要先标记出与毒品相关的记忆神经元,再选择性地破坏这些神经元,目前在实验动物上试用了这种记忆清除疗法,明显降低了动物寻觅毒品的“热情”。

毒瘾的发生相对罕见,网络成瘾则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病。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者长时间沉浸于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解脱。

网络成瘾者脑内的多巴胺受体功能较正常人下降,与“奖赏回路”有关的脑区出现功能和形态上的异常,说明网络成瘾和药物成瘾有着类似的神经通路和形成机制。磁共振成像对网络成瘾者的大脑灰质进行分析,发现大脑灰质容积越小,成瘾概率越大。网络成瘾者左扣带回前部、左扣带回后部、左脑岛等区域的灰质密度降低,影响了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及意志力,说明网络成瘾者有着神经通路上的生物学基础——大脑发育不良的人更容易网络成瘾。

遗传和早期的生长环境是成瘾行为的易感因素之一,后天教育、自我觉醒也很重要。很多网络成瘾的孩子,不是真正对上网感兴趣,而是在人际交往、学校生活、社会活动中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转而沉溺于随心所欲的网络世界。对于这些孩子要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减轻学习压力、缓和家庭冲突等,降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焦虑与恐惧;要合理安排社会活动和学校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上网行为;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他们充分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把兴趣逐渐转移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物。

除了毒瘾和网瘾,现实中还存在烟瘾、酒瘾、赌瘾、暴力成瘾、色情成瘾等。追求快乐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和支撑,可是一旦追求方式出了问题,必将陷入痛苦的深渊。脑科学也认为任何一种情绪过强或过久都有危险。加强对情绪的觉察和反思,保持心智的成长,才能告别形形色色的“瘾”,回归自然而健康的世界。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