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意外。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随即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截至目前,本次赛事中的最后一名失联者被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本次事件共造成21人遇难。
这起悲剧让人们对这样一个名词印象深刻——失温。
如果您有注意到五一期间发生的另一起悲剧,也许会更觉凄然:今年五一假期,有2名驴友穿越秦岭鳌太线遇难,其中一名遇难者系失温遇难。
失温到底有多可怕?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
什么是失温?
失温,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一般来说,如果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度,就是医学上的失温,也就是低体温。
失温,分为以下阶段和表现:
一级:轻度失温,核心温度33~37°C,表现为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
二级:中度失温,核心温度29~33°C,表现为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三级:严重失温,核心温度22~29°C,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无法自主调节体温。
四级:致命阶段,核心温度低于22°C,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导致死亡。
生活中常见的失温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源,随时随地与外界进行着热传递,温度、湿度和风力是导致人体失温的最常见因素,而户外运动则是生活中最易发生失温的情境。马拉松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如果遇到风力加大,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时,人体内的热量就会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就会出现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极端恶劣的天气。
除户外运动外,溺水和醉酒也易发生失温死亡。饮酒容易使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不易保存在身体内,而醉酒则会因错判外界的环境而导致失温致死。
准确判断失温
失温很有很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因为失温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严重的,人体会顽强地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当失温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会变得行动迟缓,如果忽略了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而误认为只是“有点疲惫”,觉得再坚持一下就没事了,最终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冷、风、湿是引起失温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从这三方面评估自己或他人是否可能面临失温——身上是否有一直没更换的湿衣服?是否暴露在寒冷、大风天气中且没有足够保暖的衣物……
只要出现其中的一项,就应该引起注意,如果另外两项也有出现的苗头,那就要警惕自己可能会很快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如果造成失温的条件成立,一定要迅速应对而不可硬挺。
循序渐进专业施救
失温救治主要分以下几步:安全转移——冷面隔离——干燥处理——核心区域加温——能量注入。
安全转移 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冷面隔离 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减缓热量传导过程,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干燥处理 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裹上毯子,穿上干燥的厚重衣物,使患者保持身体干燥。
核心区域加温 只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如使用热水袋、发热贴等对患者的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域进行加温。
能量注入 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注意,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
不要试图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那么,遇到危险情况又该如何自救呢?
首先是求救,其次是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以保温为原则,用一切能将自己和环境隔离起来的东西做好隔温处理,同时保证补给,不穿湿衣物,不搓手脚,最重要的是对脖子、腋窝、腹股沟等重点部位加温。
失温是可怕的,而且非常容易被人忽略。但大家也不用太过紧张,有效预防是关键。特别是酒后和户外运动时,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要确保穿着足够温暖,风雨打湿衣物后应尽快换下湿衣服,同时要对环境情况、身体状态、热量补充、运动节奏等保持足够警惕,一旦发生危险能够正确及时处理。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对失温有足够的认识并提高警惕,以防范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作者:郑州市中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李克
审核专家:郑州市中医院药学部 主任药师 师伯省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药剂药理科 主任药师 刘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