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64年6月29日,中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从这一天起,火箭腾空,卫星飞驰。
科学试验是无情的,有成功,也有失败。
一枚被命名为“东风二号”的导弹研制方案,早在苏联专家撤走后一个月便由钱学森提交给中央军委。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年轻的火箭科学家,发奋图强、卧薪尝胆,把“生气”变成“争气”,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方案得到批准后,中国的火箭、导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便投入到紧张的制造工作中去了。
1962年的春节前夕,由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试车成功。“东风二号”导弹于春节过后,装上了西去的列车。钱学森与研制人员一起,紧随其后出发了。“东风二号”披一身军绿,巍然屹立在茫茫戈壁之中。“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八个醒目大字,昭示着中国科学家的信心与力量。当发射场控制室发出“十五分钟准备”的号令时,按条令,所有应该待在现场的人员,必须进入掩蔽部。
然而,这时却有许多科技人员因为过分激动,忘掉了隐蔽,偷偷地跑了出来。开始倒计时。当计数器上闪现出“0”时,指挥员及时下达了“点火”的命令。只见那颗绿色的导弹,在烈焰中冉冉升空。“成功了!”一种胜利感掠过许多人的心头,他们就等着欢呼了。然而,就在这时,导弹突然脱离了直升的轨道,调头向北飞。刹那间,导弹从高空坠落下来,掉在了离发射场六百米处,把沙滩砸了一个深深的大坑。为了这枚“争气弹”,在1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不分昼夜地拼命干。
可是,这枚“争气弹”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呢?沉痛的心情萦绕着每个人。在返回驻地路上,一辆辆大轿车内,竟然没有人说一句话。庆贺宴会是早已准备好了。因为在人们心里没有失败的准备。餐厅的饭桌上,已经摆好丰盛的菜肴、酒水和整齐的杯盏碗筷。但是,谁也没有心思吃喝。失败的情绪笼罩着餐厅,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这很可能严重影响今后的研制工作。
为了尽快使人们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重新鼓起大家的自信心,钱学森院长来到了人群中。这支火箭研制队伍是憋着一肚子气,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拼命干出了这枚“东风二号”导弹。人们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失败又来得突然,事先,对失败从精神上准备不足,所以,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然而,必须使大家懂得,科学是不讲情面的,它决不会迁就人们的感情。现在要紧的不是气馁,而是冷静下来,寻找失败的原因,认真吸取教训。
他面带微笑,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面对满面愁容的年轻科技人员,依旧用他那幽默、诙谐的语言说道:“同志们,不就是摔下来一个“东风二号”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我们将把它射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年,我在美国的时候,写一篇很重要的论文,写成的只有几页,可是我写的底稿,却装满一个柜子。到底失败了多少次,我自己都数不清了。如果失败了就气馁,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成功了。”他边说,边挨桌劝大家用饭。
一席话,把大家心头的压抑掀掉了,使人们的心胸洞开了,把这支队伍的精神重新振奋起来了。于是,餐厅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庆贺酒变成了鼓劲酒、勉励酒。伤心变成了谈心宴、誓师宴。
钱学森在研制的许多纷繁的环节中,只有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则是失败和挫折的困扰。但是,他从不灰心。他总是用自己坚强的信念与聪明才智点亮成功的灯盏。他那布满血丝,显得十分疲惫的双眼,总是闪烁着进取的光芒,带给助手们的是失败后重新崛起的信念。
早在1943年,钱学森便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军用导弹的设计工作。今天,钱学森是在为自己的祖国设计第一枚军用导弹。尽管失败了,但他依旧成竹在胸。在他的指挥下,科技工作人员在现场对导弹的残骸认真进行检查、分析,并将所有的记录和录像资料,带回北京,以便深入总结研究,找出失败原因,为下一步设计研制提供更翔实的材料。
但是,回到北京后发现集中讨论很困难。当时,导弹研究院工作地点分散。一院在南苑,三院在长辛店,而家属宿舍大部分在市内阜成路。怎么办?钱学森根据科技人员工作地点分散,宿舍比较集中的特点,想出一个“土”办法,就是利用星期天的下午时间,将各个部位的负责人集中到他的家中,进行讨论、分析一番,然后,再将各路专家集中起来,用较短的时间,解决新的技术方案问题。
于是,从那个时候起,钱学森家的会客室,就变成了他们的会议室。在一面墙壁上,挂一块大黑板,看上去,又有点像是上课的教室。每逢星期天的下午,导弹研制和实验工作各部位的负责人,都准时聚集在这里,从总体方案的设计,导弹的稳定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 系统使用的情况,全弹测试复查情况,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认真分析,细细检查。人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好说明白的,便在黑板上用公式和图画表达。因此,每次讨论完了,黑板上总要写得密密麻麻。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讨论,又经过关键部位的专题研究之后,钱学森认为条件成熟了,于是,举行了一次由各路专家参加的大规模技术方案讨论会。讨论会自始至终由钱学森主持。会议不仅人员多、层次高,而且发言相当热烈,对于五院建院以来之鲜有。此次讨论会(连同在此之前在钱学森家中的小型讨论会),历时3个多月。
专家们经过热烈讨论与冷静分析,逐渐为“东风二号”试飞失败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这次试飞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发射火箭是一项综合性的尖端技术,应紧紧抓住全弹系统每一个环节质量,并经过充分地地面试验,反复证明全部系统合格性,才允许进行飞行试验。一句话,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这是钱学森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并成了中国此后三十多年以来火箭、导弹、卫星事业胜利发展一条重要经验。钱学森归纳了大家的意见,决定重新审查修改设计方案。重新组织科研攻关,而后加强地面试验工作,全面、彻底地解决“东风二号”试验飞行失败暴露出来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完善地面使用的设备。”钱学森在五院党委常委会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五院党委常委会会根据钱学森的意见,经过讨论,作出决定:“立即动手,迅速建造全弹试车台,以确保中程导弹的地面试验。”
于是,这项技术复杂,工程浩大的设计、建造全弹地面试车台的重担,又落在了钱学森的肩头。
接到任务就拚命干,这是钱学森对待工作的一贯作风。在他的指挥、参与下,一项大型工程数以千计的图纸很快就出手了。
接着,是各种施工机械的轰鸣声、运转声。施工大战开始了。
钱学森深知这项工程,对于中国运载火箭系统的研制工作,关系重大。因为火箭、导弹研制后期,必须首先进行地面大型试验。这种地面试车设备,可以在接近飞行状态条件下,考验运载工具全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与协调性。可以将设计、生产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及早加以改进和弥补。,避免在试验飞行中发生事故。正因为如此,这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有任何闪失,都必须是高质量的全优工程。四百多个日夜,钱学森的身影时时闪现在工地上。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紧紧盯住每一个关键环节不放,一步一个脚印,确保万无一失。
1963年9月,全弹试车台工程终于完工了。这项工程包括二十二个系统,经严格验收,全部合格。
1964年春天,改进型“东风二号”导弹,在新落成的全弹试车台上进行试车,试车结果,令人满意。
1964年5月4日这一天,钱学森与他的助手们一起,向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详细汇报了改进型的“东风二号”的研制情况。
钱学森的汇报,从始至终严谨求实,不用“基本上”、“大体上”之类模棱两可的字句。这使得聂帅非常满意和赞赏。当钱学森汇报结束后,聂帅欣然说道:
“同志们辛苦了。你们在失败面前不气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工作。这种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东风二号’先搞地面试车有好处。飞行试验如果出了问题,走的弯路就大了。你们吃一堑,长一智,严格按程序办事,相信成功是会有把握的。我将立即报告中央,争取早日在再次进行飞行试验。预祝同志们成功!”
1964年6月中旬,改进型的“东风二号”再次登上了西去的专门列车,从北京出发,直抵茫茫大漠上的发射场。
也就从此时起,周恩来总理以及许多将帅的目光,开始注视位于我国西部的重镇——酒泉。
1964年6月29日上午7时,改进型的“东风二号”中程导弹第二次屹立在酒泉发射场的发射架上。
钱学森作为发射现场的最高技术负责人,亲自测试了各个控制系统和各项仪表,表明性能良好。他这才回到指挥室。他没有说话,只是同张爱萍将军交换了一个充满信心的眼神。他们在等待发射时刻的到来。
“点火!”现场指挥员下达了点火命令。
随着操作员准确而谨慎地掀动电钮,只听一声轰鸣,“东风二号”导弹拔地而起。它尾部喷吐着长长的火舌,扶摇而上,直刺蓝天。瞬间,它倾斜了身躯,按照预定的轨道,向荒漠飞去。
不多时,落区传来报告“东风二号”精确命中目标!
“‘东风二号’地—地导弹,于今晨7时05分发射,精确命中目标。一切都很顺利,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中国火箭史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宣告了赫鲁晓夫扼制中国国防尖端科学发展的企图彻底破产。苏联撤走专家不是坏事,它加快中国尖端科技力量的迅速成长。
当胜利时,使人们没有忘记两年前的失败,为此,聂荣臻元帅感慨地说到:
“现在看得更清楚了。1962年10月未成功,的确不是坏事情。这个插曲很有意义。”
当然,诸多火箭专家也不会忘记,当他们因失败而情绪消沉时,是他们的钱学森院长那一席意味深长的讲话,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两年以来,又是钱院长与他们摸爬滚达在一起,攻关夺隘,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
在成功面前,钱学森还是那副笑微微的样子,他说道:
“如果说,两年前我们还是小学生的话,现在至少是中学生了。短短两年,大家努力提高到中学水平,不简单。现在,美国苏联都欺负我们,但是,我们有党中央的领导,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战胜了很多困难,终于打破他们对尖端技术的垄断,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