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2021年5月28日,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应邀做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组织大课堂,为北二外国际关系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们作了题为《中国社会组织与青年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旨分享。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北二外办学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民间组织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应该在开展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开展标准对接、参与全球治理,开展绿色合作,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与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展民生合作、共识引领行动等方面重点发力

作为中国领先的生态环保公益NGO,中国绿发会一直在通过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各个环节推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并走在相关工作前沿。主讲人介绍了从麋鹿这一中国本土物种的消失、重引入与回归野外,并就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诸如“人工草皮”这种工业产品的产生、猪肉的价格跌涨与禽畜遗传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关系、“植树是否一定就是环保”等等身边的问题,让同学们意识到环保就在身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与环保息息相关。随后以绿会的案例故事向大家介绍了社会组织是怎样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共建生态文明以及传播中国好故事。

事实上,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的全球化议题如环境、公共卫生等更加得到国际合作层面的重视,全球化网络扩散加大了国际范围内资源流动性,使各国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加深,全球治理和政府间谈判的复杂性越来越深,参与谈判的政府数量和NGO数量也越来越多。例如,斯德哥尔摩大会(1972年)参加谈判的政府为132个,NGO为250个,而到了约翰内斯堡峰会(2002年),参加谈判的政府数量增加到191个,NGO增加到3200个。NGO由代表那些超越国界的、关注全球共同利益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和相同认识的人士组成,具有知识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专业特长,独立的身份和价值视角,以及强大的宣传力、行动力、执行力,在当下错综复杂的全球化博弈中,在国家、社会、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的参与和政策影响已不容忽视。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社会组织在国际上的声音被听到得太少。以2017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69届常务理事会为例,全球一共83个NGOs参会,其中只有2个来自中国。与此同时,西方多少NGO参会呢?数据:来自美国的占34.42%;来自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几个国家NGOs加起来22.27%。中国参会NGO只占比2.3%。另外一种现象是,与中国NGOs参与少、即使参与也多为沉默相比,其他国家NGO明显要活跃得多。如何更好的“走出去”?

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也面临着诸如“没钱”、“没人”、“没经验”等诸多问题。如何“走出去”、更好的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中去?主讲人从如何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给青年人展示舞台、国际人才培养等几个角度进行了困惑及思考。这场报告介绍了从民间外交的角度,创造性地推动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努力,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更好的参与游戏规则制定、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形象提供了案例借鉴和新思路。

文/Aria Liu 审/国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