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想知道肾移植是否有排斥,肾穿刺活检不再是唯一办法

移路相伴
分享介绍器官移植领域国际前沿医学研究成果
收藏

目前肾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途径。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肾移植例数已超16.5万例。随着现代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移植配型技术的发展,术后移植肾短期存活率较前有明显提升,但是长期存活仍不容乐观。现阶段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最主要的原因仍然为急慢性排斥反应。随着移植术后时间的延长,移植肾累计排斥反应发生率不断增加,研究显示术后生存期1年以上受者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AR)的发生率约8 %,生存期5年以上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比例约为17 %,而慢性排斥反应尤其是慢性体液性排斥反应随着时间延长发生率逐渐增加。早期发生的排斥反应在治疗效果、排斥逆转、预后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晚期发生的排斥反应,而对排斥反应做到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目前临床主要使用肾穿刺活检进行移植排斥病理检测,由于肾穿刺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术后可能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所以肾穿刺术后一般需要住院观察5-7天,如果是高龄患者,且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住院时间还会相应延长,确认无风险后方可出院。既要冒着各种风险在来之不易的肾组织上挨一针,又要花费时间住院等待结果,对于还需要上班的移植受者而言,尤其需要权衡。

近年来,通过对供体来源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简称ddcfDNA))的研究发现,供体来源游离DNA在肾移植上与传统标志物 (血清肌酐, 抗体等) 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供者来源游离DNA,是指器官移植术后供者循环体液中来自于凋亡或坏死供体细胞的游离DNA。供体肾虽然移植到受者体内,但其所携带的供体DNA具有独一性和稳定性,因此仍带有供者组织的细胞信息。通过采集移植受者的血液和尿液样本,对其中的供体来源游离DNA浓度进行检测,就能判断移植肾当下的状态。

研究数据显示,ddcfDNA浓度与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及损伤部位密切相关。相比抗体等检测,可以大幅提高排斥反应的诊断准确性,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移植临床。目前,国际国内均已出现通过供体来源游离DNA来检测术后排斥的机构自2018年临床应用以来, 目前在国外肾移植中心已常规开展, 累计检测患者数超过15万例,国外的Caredx和我国的Allodx均有大量医院临床合作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