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盛夏,日军第六师团在海军的配合下,冒着酷暑向中国的战时首都武汉攻击前进。至9月6日,该部攻占黄梅、广济(今湖北武穴)、从侧后逼近武汉外围重点田家镇。但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之下,第六师团已因伤亡惨重、后勤不继而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恰在此时,他们遭到了中国军队第四兵团的强力反击。多年以后,日军战史著者仍心有余悸地认为,由于中国最高统帅部“向广济攻防战投入了巨大军费和军力,使得战斗激烈到了白热化”。
不过,第六师团还是逃过了这一劫。其个中原因,或许可从日军战史关于凤凰山战斗的记载中窥见一斑。
据该师团《第四十七联队乡土奋战部队奋战史》记载:9月10日天黑以后,从长江南岸冲过来的中国大部队突破了日军“正面的防御漏洞,利用黑暗企图侵入”第六师团后方。尽管日军指挥官曾经“意识到要防御敌人的这种进攻,但由于前线部队正面被击溃,已经没有余力调回其他的兵力了”。危急时刻,第十一旅团长今村胜次动用了手头唯一的机动兵力——四十七联队第四中队。他亲自向第四中队代理中队长河野享少尉下达作战命令,要其“留下一个小队给旅团预备,其余的全部去夺取凤凰山(今武穴市余川镇汪垅村,海拔高度约6、70米)……”
这时的第四中队正驻扎在凤凰山以北约1000米的高地上,接受任务之后,河野中队长立即让草本利恒少尉率第二小队打头阵去占领凤凰山。自己则率中队主力于5分钟后跟进。部队走得如此之匆忙,以致有的士兵“在慌乱中没找到鞋子,光着脚就上路了“。
当第四中队赶了大约500米路之后,他们发现前方有一群黑影正在快速的移动之中。就在河野怀疑那些人是否为草本他们时,耳边突然传来了“快、快“这些简单的中国话。”敌人!“河野做出这个判断的同时,立即下令全体卧倒并朝黑影所在的方向打出了十几发子弹,中队所属的轻机枪也随即开火。听到从主力方向传来的枪声后,走在前面的草本小队也调过头来开始进行猛烈的射击。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战斗!那支本已成功渗透到敌后的中国部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日军,一时间“慌乱得异乎寻常“,以致遭到射击后仍来不及转换成迎战状态。十二三分钟之后,这股兵力约200人的中国渗透部队全部倒在日军的枪口之下。
战斗并未因此而结束!
就在河野少尉整顿队伍重新上路时,从前方约300米处的一个小高地飞来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枪弹;正向凤凰山顶疾进的草本小队也遭到守军居高临下的打击。河野无奈地发现,他能听到前面传来的呐喊之声,却在对方火力阻击下动弹不得。这时,草本小队也陷入了苦战。一度,他们登上了凤凰山顶,旋即因弹药用尽被赶了下来。接到了“草本小队没弹药了“的告急后,河野却无能为力,因为他这里也为如何击破前方小高地上的守军而苦恼不已。天亮之后,战斗仍在继续。为了尽快排除来自小高地的抵抗,河野下令使用缴获的”捷克式“机枪、步枪以及中国造手榴弹。战斗如此之惨烈,以致日军士兵扣动扳机的手指、抵住枪托的肩膀都麻木得几乎失去了知觉。正当第四中队手中那些缴获的弹药即将用尽,在”崩溃的边缘徘徊“之际,中国军队突然开始全线撤退。终于,河野攀上了凤凰山顶。在这里,他除了看到大约300具中国士兵的遗体之外,还发现草本小队的境地”让人心酸“。在后半夜的战斗中,弹药用尽的第二小队用军刀、刺刀甚至石头同冲上来的中国军队厮杀。这期间,由于草本利恒被手榴弹击中腹部,不得不指定第一分队长冈孝平军曹接替指挥。战斗结束后,50人的第二小队能继续战斗的,只剩下了包括冈军曹在内的十五六个人了。
晚上9点,第四中队奉命撤离凤凰山,追赶正在前进的旅团司令部。对此,这些日本兵有理由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在事后听说,当河野所部离开之后,中国军队向凤凰山顶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袭击。
这是一场令日军官兵印象深刻的战斗。那些参加此战中国军人没有想到,他们曾经离胜利如此之近!战斗的初始阶段,由于中国军队采取了正面攻击与敌后渗透相结合的战术,令日军第十一旅团的战线呈动摇之势,迫使今村旅团长不得不出动唯一的预备队——一个不满编的中队来救火。日军最后得以避免失败,也可以说包含了很大的偶然因素。然而,中国军队还是没能拿下凤凰山,以致第六师团在稍加整补之后便恢复了向田家镇的攻击。
笔者认为,中国军队未能夺取凤凰山的原因在于:
1、糟糕的步炮协同。正所谓“没有压制,不成进攻”。令人遗憾的是,当中国步兵以血肉之躯向凤凰山反复冲击时,他们并未得到炮兵战友的有力支援。试想,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中国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冲向凤凰山发起坚决攻击,弹药耗尽的草本小队很可能就此覆灭。然而,这一精彩画面非但没能如愿上演,反而出现了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已经获胜的河野中队撤离凤凰山后,中国炮兵开始向空无一人的山头猛烈轰击。
造成步炮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为战前准备不够充分。或许,受战场交通条件限制,炮兵向前转运困难而耽搁了时间,而指挥官又急于按照上峰所规定的时间发起攻击,以致不等炮兵到位就命令步兵发起攻击。但若真是如此,那么后来的炮兵攻击,则纯属浪费炮弹的无味之举了。二是由于通讯不畅。战斗过程中,一线指挥官无法将需要“炮火支援”的请求有效地传递给上级。
2、基层指挥员缺乏应变能力,战术素养不够。本来,当那支约200人的中国渗透部队与河野中队不期而遇后,机会对双方是均等的:这支部队的位置固然处于两支日军部队之间,但敌草本小队同样处于两支中国军队之间。交战结果表面,中国渗透部队指挥员的应变能力明显不如河野享。由于他不懂得“独木桥上打架,先下手者为强”的遭遇战斗原则,导致部队在行军状态下于十几分钟之内全军覆没。这个悲剧性后果使得,这支加强连级规模的部队既不能在排除第四中队抵抗后直捣今村的司令部,也不能在全力拖住河野部前进步伐的情况下为主力部队赢得歼灭草本小队的时间。
战斗全面打响之后,日军河野中队一度险象环生。中队主力受阻于小高地,山顶的草本小队又因弹药用尽而濒于崩溃的边缘。其能逃过一劫,源于守军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术。如果中国守军能在以火力限制日军一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坚决攻击另一部(特别是兵力单薄的草本小队);或当主力攻击草本之际,小高地上的守军在依托阵地坚守前提下,抽调部分兵力主动出击河野中队的侧背,如此,就算不能阻止其前进,也会使得河野因被迫应付这种反击而丧失时间。
3、战斗的关键时刻,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凤凰山之战打到第二天早晨,中国军队已经为此牺牲了五百余人,而两股日军也已先后耗尽弹药,人员损失也很大。仗打到如此程度,对双方都是一种考验。这种情况下,谁能咬牙坚持下来,谁就会成为这场战斗的胜利者。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军队的突然撤退,使得日军熬过了“最后的五分钟”。
即使存在着以上缺憾,我们仍应向在凤凰山战斗中奋勇作战的中国官兵致以最大的敬意!他们的流血牺牲,并没有付之东流。(文\刘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