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21星火学院创作讲座第7期 | 三丰:我们时代的科幻创作

科幻空间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锐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动
收藏

2021年6月6日下午三点,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第7期公开课“我们时代的科幻创作——如何想象近未来”通过新华网客户端直播开讲,近90万人在线观看。

本次课程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著名科幻研究学者、南方科技大学访问研究员、深圳市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三丰老师进行讲授。

课程之初,三丰老师就通过经济学的方式对“近未来”这个名词进行了阐述:大部分基础性的科学不变,某些技术或非技术因素可变。大约未来25-50年之内,一个可预见的将来。

由此,三丰老师对近未来的想象之难展开了论述。他认为,难主要有四个点:首先,预测未来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通过当时合理的推断选择了一条路径,但未来并不一定合理,因为突发因素无法预测;其次,现实的发展太快,追得近未来预测太紧,未来来的太快,这样的科幻新奇感就不足,你的想象未必大于未来一步;再次,过于熟悉的世界出现的科幻并不那么值得信任,读者挑刺的余地更大,因为他们也非常熟悉你所描写的世界;最后,故事在现实的基底之下难以写出一个“大故事”,没有足以颠覆性的变化,就很难写出一个格局很大的故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什么还要进行近未来文学创作。三丰老师随之引入了西方早期科幻领域的一场世俗科幻(Mundane SF)运动。这一时期的科幻创作设定于近未来,使用基于现有科学的可信技术,作为运动的标志《世俗科幻声明》(Mundane SF Manifesto)提出了很多不写的东西,他们提倡的是:“最有可能的未来是只有我们自己和地球的未来。”

而在我们的时代中国的“科幻现实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科幻在当下是最大的现实主义。科幻用开放性的现实主义,为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窗口,去书写主流文学中没有书写的现实。”我们现有的现实主义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剧烈变动,而科幻文学作为超前的文学,可以以一种更好的角度去描写现实。科幻是现实的折光镜,是更高密度的现实。

随后三丰老师从现存的流派和理论中挑选了“后人类理论”与“奇点理论”进一步展开今日的主题。我们今天的人类进程与之前各个时期的人们一样,都认为自己所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之中,变化挑战威胁同时存在,后人类理论应运而生,它起源于Cybernetics控制论,提倡人进行自我改造,成为一种名为赛博格的物种,这就是后人类理论的基础,将人类本身本身的生命形式改变,这不仅仅是对人类身体本身的改变,它同样也在挑战人类千年以来的道德、法律、秩序。

在这种理论的基底上,焦虑派和躺平派对这样的存在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其实是把人类移除了中心,故事不再是以人类为唯一主角。

第二个奇点理论由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提出,他认为2045左右年将出现“奇点”时刻,人类文明走到终点,生物人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做“奇点人”的新物种。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属于垃圾科幻,没有理论。

但奇点理论对科幻是有着启示:非线性预测,越过某个点后不可预测性、不可想象性。但科幻作家必须去想象不可想象的,预测不可预测的事物,还要以可理解的方式呈现。难度指数级增长。对比《基地》和《深渊上的火》,前者是前奇点太空歌剧,后者是后奇点太空歌剧,这两种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三丰老师由此展进入了本期的核心:如何想象近未来?如何在想象的近未来世界里写科幻故事?首先未来并不平均分布,科幻作家做的正是从突出部寻找未来元素,并设想更加平均分布的世界。科幻作家们可以从硅谷、实验室、先进国家,科研论文、科普杂志等方向寻找这些灵感。

三丰老师建议大家在写近未来时超前半步即可,写快些,更不要怕被现实追赶,可以将前沿实验室中的东西写普及到整个社会上后的社会变化。同时要抓住现实的科技细节,带给读者科技的惊异感。但如果是要写人工智能题材,就必须去写算法了。

第二点是做好对近未来想象中,做好变与不变的平衡,在突出部的变化普及后,要保证世界建构的自洽性。所有的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如刘洋老师的设定网络,一个整体社会响应系统,影响的范围也是一层一层的,最终扩展到全人类去。在实际小说创作中,至少要保证小说中出现部分的完整性与自洽性。

另外,这样的突出部变化应该是有机变化生长的,它带来新兴文化和社会变化。可以尝试糅合不同的现实出新。三丰老师以《量产超人》为例子,其实就是通过了现有的隐身技术 + 超级英雄真人秀的结合方式,普及到大众场景之中。这意味着作者不仅要对科学的突出部有了解,也要对我们现实世界的种种运行机制有着深刻的了解,像《群星》中天文科学家突如其来的发现,第一反应是什么?发预印本占坑。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可信度,能够真正的打动读者。

同样的是,为了能够打动读者,我们在某些时刻可以放弃某些真实性,甚至是自洽性,以一种寓言的形式写近未来。以《黑镜》的一部分《北京折叠》为例,作者并不考虑真正的技术可行性,而是将某个点推到极致,形成寓言故事。

三丰老师最后提出的是,近未来最重要的不变因素就是我们的基础科学与底层人性。它不需要真实的描写一个世界,更多的是通过一个技术性的变革挑战人类几千年以来的道德观念。它的切口小,但是切入足够深,足以对我们造成切肤之感。

像《黑镜》这样的作品一样,我们可以真正的去写一些冲击我们东方的底层道德逻辑的,把近未来的世界想象的真实,有细节,切入到普通人的底层人性,以此应对我们对于近未来的焦虑。

这也正是我们把科幻视作现实主义的一种原因,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几千年几万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三丰老师最后再提了一次刘宇昆老师的演讲,并用他的话对本次讲座进行了一个收尾。

“科幻不能提供很多正确的预测,但可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去想象未来。”

星火学院第二期科幻创作培训工程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平台、腾讯科普、科幻空间联合承办,新华网客户端提供独家直播平台,旨在通过培训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

撰文:陈笑寒

校对:赵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