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南通日报
印象初,生于1934年,江苏海门人,中共党员,昆虫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昆虫学会第2~7届理事会理事;青海省科协常委、副主席;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青海从事蝗虫分类研究38年,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
图片来源:南通科院
1958年,印象初来到了大西北,进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从事蝗虫分类研究工作。
为广泛采集标本,印象初带领野外科考队,翻雪山、趟戈壁、穿越无人区,足迹踏遍了青海、西藏的各个区域,先后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两次在5000米左右的高山上因过度劳累缺氧而休克,一次途经泥石流地区时汽车因路滑驶出车道,险些坠入两三百米深的峡谷。
在采集的标本中,印象初敏锐地发现,高原上的蝗虫有的翅膀很短,有的甚至没有翅膀。经过苦心研究,印象初认为高原上风大不适于蝗虫飞行导致翅的退化,翅的退化导致发音器的退化,发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导致听觉器官的退化和消失。他提出了蝗虫类在高原上的适应性、演化途径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见解,立即引来世界同行瞩目。
1982年,印象初在《高原生物学集刊》上发表了《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一文,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以一种全新理论为依据建构于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蝗总科分类系统诞生,把蝗总科分类学科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为科学的时代。
该分类系统突破国内外蝗虫分类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以触角构造、发音和听觉器官为区分蝗虫类别的依据,后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印象初分类系统”。印象初分类系统集中描述了青藏高原蝗虫进化史中形成的具有不同形态的蝗亚科种群演绎过程的一个历史概念集合,为昆虫的描述、验证和命名打开了一个新的途径。1984年,印象初以该分类系统为理论基架的学术专著《青藏高原的蝗虫》出版,引起国内外昆虫学界极大关注,被国外学者誉为“研究欧亚蝗虫不可缺少的资料”。“印象初分类系统”的建立,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7年,受美国科学院邀请,印象初到华盛顿作了专题报告。1995年6月,印象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评选为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同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还发表了《北美洲镌瓣亚目(蝗亚目)的分类》《北美和欧亚大陆蝗虫区系组成对比》等著作,建立了北美洲蝗亚目新分类系统,揭示了蝗虫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称赞和广泛应用。
从青藏高原起步,印象初的研究视野逐步拓至全国,扩大至欧亚大陆,乃至全世界。1996年,他又自费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这本用英文写成的巨著,共1266页,200余万字,记录了从1758年至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2261属、10136种,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被世界直翅目学会网站引用,成为全世界蝗虫分类研究者公认的权威工具书。虽是五年成书,却是他一生的收集、一生的研究、一生的付出。
图片来源:南通日报
扎根高原38年,印象初发表了《白边痂蝗在青藏高原上的地理变异》《青藏高原的蝗虫》等文章和著作,提出了蝗虫在高原上的适应性、演化途径等新观点,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蝗虫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其中,《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印象初退休后依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不断采集标本,对蝗虫新属、新种进行调查研究,鉴定整理。目前,他整理的有关蝗虫、蟋蟀、螽斯等直翅目昆虫的三本系列著作即将出版发行,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