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媒体上无数次出现“俄罗斯开始研制单发战斗机”的消息。此时,很多人才注意到,在苏/俄战机的谱系中,已经很久没有研制轻型单发战斗机了。
苏/俄研制的单发战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米高扬设计局推出了一款经典的单发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作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多次局部战争中有着出色的表现。此后,苏/俄先后研制了米格-17,米格-21等战机。其中的米格-21是苏/俄单发战斗机的巅峰之作。但是,自米格-21之后,苏/俄的战斗机体系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新型的单发战机。当然,除了单发战斗机之外,苏/俄的航空工业,也曾研制过单发的米格-23截击机、米格-27战斗轰炸机、苏-7、苏-17和苏-22战斗轰炸机。
米格-15战斗机
米格-17战机
米格-21战斗机
可以说,这些经典的单发战机,见证了苏/俄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强大,同时也成为苏/俄对外援助和推销的重要“商品”。比如,米格-15就曾经先后生产了18000余架(包括各种改型和仿制型),装备了38个国家的空军。而米格-21则先后生产了10000余架(包括各种包含仿制型和改型),至少装备了37个国家和地区的空军。只不过,在进入上世纪70年代之后,苏/俄的研发重点都转入到了各种各样的双发战机上面。也随之诞生了苏-27/30重型双发战斗机,苏-24双发战斗轰炸机,苏-25双发攻击机,米格-29双发重型战斗机,米格-25截击机,米格-31截击机。
或许,因为有了这些更为先进的战机,所以苏/俄航空工业的科技树上,再也没有“结出”新型单发战斗机的果实。到了上世纪90年代,红色巨人苏联轰然倒塌,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可是处在经济寒冬的俄罗斯,根本无力维持苏联遗留下来的庞大机群。于是,各种各样的单发战机开始被迫停止运行,并逐渐退出了现役。时至今日,俄罗斯空天部队的主力,已经是苏霍伊制造的苏-27、苏-30、苏-34和苏-35这样的重型战机,米格-29甚至都被降格为“轻型战斗机”来使用。
米格-23截击机
米格-27战斗轰炸机
苏-17战斗轰炸机
其实,出现这种全线装备双发战机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俄国产航空发动机有着巨大的技术缺陷。是由苏/俄航空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在设计,材料、加工工艺水平等国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甚至达不到原先的设计目的,设计只能为落后的材料让路、做出不必要的妥协和牺牲。虽然,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俄的航空发动机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此时苏/俄战机的设计者们或许达成了某种默契,那就是解决发动机问题的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增加飞行器上的发动机数量——推力和可靠性都会增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发动机出现问题,而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双发战机的诞生,掩盖了苏/俄航空发动机缺陷所带来的很多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战机的价格就大幅上涨,一架双发重型战机的价格在数千万美元以上。同时,战机的维护成本,运行成本,零部件成本也同时水涨船高。这造成的问题就是,苏/俄战机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受到严重的制约。除了个别有实力的大国,或者中东石油土豪,能够采购数量较多的俄制战机之外,其他很多国家都是浅尝即止,采购10余架之后就难以为继。甚至像印度这样“不差钱”的国家,在采购了200余架苏-30MKI之后,也有些无力承担,开始积极引进单发战斗机。
米格-15战斗机的克里莫夫VK-1发动机
其实,对于很多小国和中等国家来说,单发轻型多用途战机就足够了。除了这些战机,能够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之外,而且一台发动机意味着飞行小时的成本、燃料和飞机维修成本的大幅降低,技术人员数量的减少等。所以,为了争取更多额国外用户,尤其是在这个各国进入战机更新换代的关键时刻,俄罗斯想要继续扩大其武器出口,研制一款新型的单发轻型多用途战机已非常必要。或许是为了顺应发展趋势,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公司负责人谢尔盖·切梅佐夫不久前就在2020年12月对外宣称,俄罗斯正在开发一种有前途的多用途轻型单发战机。
据称,苏霍伊已经开始着手研制工作。而塔斯社更是透露了这款轻型单发多用途战斗机的诸多技术指标,起飞重量为18吨,将以2马赫(每小时2450千米)的速度飞行,但是巡航速度和作战半径并没有对外公布。。由于采用了基于“产品30”的涡喷发动机,所以这款轻型单发多用途战机拥有极佳的机动性和先进的起降性能。此外,这款战机还使用了隐身设计,并使用了吸波涂层,所以雷达横截面较低。只不过,目前的这款轻型单发多用途战机,只是俄罗斯企业“自主”进行研发的,并没有获得俄罗斯官方的“资助”。因为,俄罗斯空天部队现在依然是双发战机坚定的支持者。
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即便有为了增加出口,全力研制单发战机,或许也会陷入资金困难,以及遭遇其他技术瓶颈。只有让俄罗斯官方认可新型单发战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才能换来他们的支持,研制工作也才能进行得更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