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西双版纳应该是被无边茂密的雨林覆盖,生态富饶,充满南国风情的地方。然而到了西双版纳,在景洪市周边完整的雨林除了野象谷,雨林公园以外,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橡胶林。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围的远山都已被橡胶园覆盖,在这个季节橡胶树的叶子脱落,远远看上去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灰色,光秃秃的树干,山岭的土地可见,在炽热的阳光下暴晒下显得毫无生机。在橡胶园里几乎没有任何生物多样性。这样的现实不禁令人大跌眼镜。热带雨林都去哪儿了?
版纳的橡胶林规模化种植源自于上世纪十万知青上山下乡,砍伐了大量原始雨林种植橡胶林,傣族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原始的稻作农耕变为了种植园模式,自家的山地和农田除了少部分保留以外都开发成了橡胶林,割胶成了一种单一经济模式,稳定可靠且收入丰厚,导致当地村民年复一年的种植开发橡胶林,甚至有外地的豪商富贾来此承包山林种植香蕉,投资地产炒楼拉高地价。在这些诱因下,残存的雨林很难不被橡胶园主开发。
由于橡胶林对水土流失破坏严重,林下土壤的肥力衰退很快,橡胶树隔了几年就不再多产,只能不断蚕食雨林。由于橡胶需求巨大和当地对生态系统多样性认识片面,造成了橡胶林的无序快速扩张。
在卫星地图上,景洪市东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呈现出浅绿色间杂土黄色山地都是橡胶林的范围,而这些区域过去都是大象出没的原始热带雨林。卫星成像上,只有雨林的绿色呈现出深绿色,显示出生态衰退的迹象。在景洪市南边的山地由于有水库,周边山脉呈现出深绿色,是因为需要保持水源地生态,这些地方才免于橡胶林的蚕食开发。这也应证了傣族的家训:有森林才有水源,有水源才有水田,有水田才有稻米,有稻米才有生活。
传统的傣族生活方式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象冲突几乎没有,傣族人说从来没有大象攻击傣族村寨。傣族人对大象的包容和爱护是发自内心的,而近年时常发生的人象冲突都是外地人来开发蚕食破坏山林引起的,大象的生存空间受到压迫,或者族群受到伤害,才会引发人象冲突。傣族人敬畏自然说不要在背地里说大象的坏话,因为大象有千里耳的神通,会来寻仇的。但是外地人不管这些,公开的或私下的不断蚕食大象栖息地,架设电网电击伤害大象的事情不断发生。
大象的栖息地越来越破碎和分散,在旱季食物匮乏现象更加严重,不少象群在食物匮乏季节需要更长时间迁徙寻找食物,而平坦的低海拔山区被道路分割阻碍,象群只能走更陡峭的山地。近几年的大象伤亡事件很多是从陡坡坠落所致,或者触电伤亡事件,因此需要为大象规划出合理旱季迁徙通道,避免更多此类事件的发生。
在德宏边境的药店附近,夜幕降临后就有人在药店附近兜售晒干的象皮,在景洪周边的高档会所中不时还有政商宴请象鼻象肉虎肉的现象。在边境口岸走私食用贩卖野生动物的现象还是猖獗存在。长此以往,大象岂有不灭绝的危险。
除了大象,在远离景洪市区的原始森林中还有很多的濒危物种都需要保护,包括:金猫、白颊长臂猿,穿山甲,热带石斛兰花。而这些物种现在都面对着相当大的盗猎压力,特别是跨境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缅甸穿山甲通过景洪走私到境内,在当地的文玩圈子里,流行玩彪的牙齿,实际就是金猫的牙齿。说明在版纳附近的雨林里还有豹猫和金猫分布,但是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自媒体上经常出现豹猫金猫被猎捕的消息,令外人震惊和无奈。在当地却是有些见怪不怪温水煮蛙的意思。
从卫星地图上看,景洪周边70%的山地雨林被开发为橡胶林,仅有南部30-40%的山地雨林获得保护,景洪气候在旱季干旱燥热,体感完全不是雨林感觉。当地人称橡胶林为“抽水机”,意思是橡胶林会使得气候变得干旱。
景洪市作为森林城市竟然还在大力发展楼盘经济和城市化,大量游客涌入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除了运走填埋看不出有更好的方法,在雨林核心区修建大而无当的水泥建筑,导游团队的高分贝喧闹严重干扰野象觅食饮水,这些行为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乃至永久性的。相对完整成片的热带雨林需要到更偏远的勐腊和德宏,但是在这两个区域也存在橡胶林蚕食雨林的现象,只要是交通线附近的雨林一定不能避免被开发利用。因此核心雨林地带一定不能规划高速公路和大型建设工程。道路所到之处原始自然生态一定会衰退。这是从卫星图像上能直观了解的情况。
在以普洱茶为经济重点的普洱市,原始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基本看不到成片的橡胶林。仅有农户自家种植的小片橡胶林。当然普洱市的海拔高一些,不适合橡胶树的生长。更适合茶叶的生长。在版纳的一些古茶山,例如勐海等由于古茶树的存在,周边的原始森林被完整保护下来。说明在版纳经济因素是决定雨林去留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保护热带雨林是全球的共识,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减碳手段之一。在版纳加强剩余的雨林保护,实施“退胶还雨林”势在必行,不仅是促进旅游经济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的需要。
关振宁供稿
整理/虫二 审/Ma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