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粽、蜜枣粽、大肉粽、栗子粽、蛋黄粽大家都吃过,但前几天我们上网搜了一圈,发现今年各种稀奇口味的粽子可不少。
有榴莲粽子、螺蛳粉粽子、臭豆腐粽子、海苔芝士烤粽子,有一看颜色就让人「食欲劝退」的紫粽子、蓝粽子、黑粽子,还有宣称更适合血糖高人群吃的低GI(升糖指数)粽子。
看来粽子行业也是竞争激烈,居然出了那么多新口味。
我们把这些口味都买了回来,准备实测(吃)看看,这些新口味到底好不好吃?
悄悄预告一下,你知道为啥南方人更爱咸粽子,北方人更爱甜粽子吗?为啥粽子都是四方形的吗?
感兴趣的话,往后看~
一听说有新口味的粽子可以吃,公司的同事都争先恐后地跑了过来,场面一度非常欢乐。
在吃这款海苔芝士粽子时,同事居然吃出了拉丝的效果:
而这几款多彩粽子,则直接让同事们直呼食欲劝退,有点不敢下嘴:
在经过一番试吃过后,各位同事给出了这几款新奇粽子的口感评价。
如果你也种草这几款新奇口味的粽子,不妨尝试一下。
为什么南方人爱吃咸粽子,北方人爱吃甜粽子?在试吃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一个神奇的事情:南方同事更偏爱咸粽子,而北方同事更偏爱甜粽子。
这点在南北粽子的种类上也得到了体现。
北方粽子主要以糯米为主,但山东等地黄米粽也比较盛行,内馅偏爱大枣、豆沙,有时候也会玩玩混搭比如八宝粽。吃法上也偏甜,常常会辅以白糖、蜂蜜。有的地区甚至还会甜上加甜,比如西安的蜂蜜凉粽。
到了南方,虽然同样是糯米为主,但是粽子的画风突变,主要以咸鲜为主,馅料中更是添加了各种干货。这个主食+菜的搭配,看着倒更像干饭人标配。
说来也奇怪,虽说南北口味一直都有甜咸之争,但以往在豆腐脑、汤圆界,一直是“南甜北咸”。为啥到粽子这就不太灵了?
我们找了一些资料,发现这可能和糯米在不同地区的产量有关。
据说历史上南北糯米产量有差异。南方气候湿润,比较适合种植糯米,这就导致南方的糯米产量高。而北方的糯米产量不高,糯米制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
而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其实一直都有“主食为咸,辅食为甜”的习惯。
所以南方粽子的口味像主食一样偏咸口。而北方过节吃点心,自然当以甜口为佳,所以北方粽子口味像点心一样偏甜口。
当然了,甜和咸,南与北的口味未必不能调和。
我们就有北方同事,来南方工作后吃了咸粽子,发现惊为天人,自此以后爱上了满满都是肉的咸粽子。口味都是习惯使然,自然因人而异,美食的核心在于味,不在于咸甜之间。
你们爱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口味和坐标。
为什么四角粽居多?除了口味,全国各地粽子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有这样尖尖长长像个牛角的:
有这样方方正正像个枕头的:
甚至还有这种用槲叶包的,说不出个具体形状的粽子:
不过我们日常吃到最多的还是这种四角粽子,在数学里面应该叫它“四面体”:
各位吃货有没有想过,粽子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是长方体、正方体或者球体?
在食品生产普遍工业化的现在,仍需手工制作的食物所剩无几,而粽子则是其中之一。
所以包粽子首先要简单快速,其次要包得严实,煮再久也不会轻易露馅、散开。
对应这两点,我们就能找到四面体粽子的原因了:
1. 正四面体粽子符合简洁原则,只用1叶或2叶就能包成,非常简单快速;其他形状缤纷的粽子可能需要3片多,而球体……可能包不住。
2. 正四面体的粽子非常符合力学原则:
四面体是除了球体以外表面积最大的多面体,意味着这样形状的粽子熟得更快。
而且四面体有着类似三角形稳定性的性质,结构更为稳定,比如在沸水蒸煮时不易变形,不易散。
3. 四面体密闭性更好,而且四个面都能用到完整的叶片,不需要多余的弯折,对粽叶更“温和”。
粽叶的叶脉属于平行脉,如果沿着叶脉中心轴的方向弯折,叶子就很容易断了
4. 另外正四面体粽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流仓储的空间利用率,让粽子在运输时占的空间更少一点。
想要尝试自己包四角粽的朋友,我们为你找了四角粽的包法。
尝试自己包过四角粽以后,或者你更能理解为什么它的普及度会那么高。
最后,我们也要提醒大家:
糯米黏度高、不易消化,老年人、儿童、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不适合多吃,一餐控制在一个比较合适。
吃粽子最好要在两餐之间吃,如果做不到,最好在中午吃。
另外在吃粽子时,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水果,这样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消化。
尽管粽子每年都吃,口味每年都变,但不变的是端午小长假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