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绿发会内部发起线上会议,召开“关于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研讨会。会议围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的理念、概念和它的特点特征、以及与现有的中华保护地(CCAfa)、保护区、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s)等的区别和联系等展开激烈的讨论。
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表示,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着重体现在“邻里”、“保护”,比如,保护区/保护地周边“邻里”不够友好,其出发点作为其他有效的碎片化的保护方式,保护区外的保护以及保护区内人类活动不影响的保护。BCON主要是在大家生活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要再加上对自然的关注,要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向各行业/机构以及全人类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要求每一个人行动起来,以各式各样不同的创新方式参与到整个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之中。提出BCON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引领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危机中走出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减缓,实现我们人类栖息地的可持续存在。可以说,BCON是创新,是引领,是变革,是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领域,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工具、方向和道路。
周晋峰认为,BCON这一新的概念的提出,并不是替代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比如中华保护地、文明驿站和生态社区等,它不完全覆盖这些保护模式,他们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虽然BCON的概念与已有的中华保护地(CCAfa)等保护有交叠,但其具有强烈的邻里保护特色,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案例上,即非常适合BCON的典型案例,如藕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兼顾藕田生产与鸻鹬类水鸟、蜻蜓、蚂蟥和田螺、莎草科植物牛毛毡和雨久花科鸭舌草等动植物群落的多物种保护。
然而究竟如何才能做到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基础的理论研究,要收集BCON的系列案例,划分BCON覆盖范围/边界,形成某个领域某种行业详细的BCON指导,认证标准,行为规则以及法律法规等。现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实操方案,可通过让群众/企业/个人申请加入BCON,分享自身实际的案例,记录具体的BCON实践案例,以建立系统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大数据平台,形成具BCON特色的藕塘、果园、鱼塘以及菜地等;衡量已成熟BCON案例的成效,以案例为核心,建立一套配套的评价认证体系;同时明确BCON指导方案,建立一套生物多样性标准化的可推广经营的体系,进而增加个人/团体/企业/政府等的参与度,引导全国人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因此,目前在工作之中注意到这几个问题:BCON分类、成效以及相关的样板/制度、方法体系、认证标准、法律和法规等的建立。最终,形成一套BCON系统的规范的技术体系,进而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且不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目标。
(本文根据现场周晋峰口述整理,未经本人核实,文字仅供参考)
文/露尔 审/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