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外,“打孩子”都一直是常见的“教育”手段。即使是典雅大方的女神维纳斯,也免不了留下“打孩子”的记录。
丘比特有让人相爱的金箭以及产生憎恶的铅箭,射箭时他又偏偏喜欢蒙上眼睛,一通乱射造就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姻缘。当受害者到维纳斯这告状的时候,她和战神玛尔斯就会展现父母的传统艺能——对丘比特进行体罚。
即便是爱神维纳斯,也不能免俗
但“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是箴言定律吗?
打孩子,给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带来的伤害,可能远超你的认知。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我们来认真聊一下打孩子。
体罚依然十分常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4年的报告中提到,在世界范围内,80%的儿童受到过其父母的殴打或其他身体上的惩罚[1]。来自UCL的中国学者在2020年收集了1255名中国年轻人的数据,其中68.8%的人在18岁之前遭受过家长的体罚[3]。
山东师范大学的王美芳教授对2514名家长进行调查后发现,70%左右的家长在被采访前一年中对孩子进行过体罚,平均每年使用体罚7次[4]。妇联通过分析19893份数据得出结论:在中国,有23.5%的女童和35.5%的男童受到过父母体罚。很多家庭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体罚往往是大部分孩子的家庭必修课[5]。
哪些行为算是体罚?
根据教育学家施特劳斯(Murray A. Straus)的定义,“体罚是使用身体力量使儿童经受疼痛(但不是受伤),从而纠正或控制儿童行为。”常见的体罚方式有打屁股、打耳光、借助工具(鸡毛掸子、尺子、衣架等)抽打身体等[6]。不同于身体虐待,体罚的暴力程度没有那么高,发生频率也相对比较低。
而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体罚并不仅仅是下手打那么简单:非身体接触性的惩罚也应该被列入体罚范畴,比如:限制或剥夺孩子权利、言语训斥和侮辱、忽视等等[7]。
体罚不是真正的教育
体罚会对教育孩子有用吗?有些研究显示,体罚确实能够有效地确保孩子在短期内迅速服从家长。这种服从可以阻止孩子某些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也可以让孩子在父母发出某项指令的时候快速遵守。从这个层面上讲,家长确实会感觉体罚产生了“教育”的作用。
但这并不是真正良好的教育。科学家们指出,这种服从是屈服于暴力而产生的,它会使孩子习得一种观念,那就是“爱可以与暴力并驾齐驱,打孩子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这种观念会让孩子变成少年犯的概率提升2-6倍[8] [9]。
体罚产生众多危害
体罚会对孩子身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体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健康。相比较没遭受过体罚的儿童,遭受体罚的儿童更容易患上哮喘、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关节炎等,住院频率也更高。并且,体罚对躯体的伤害不光发生在童年期,还会在其成年后持续产生影响,最主要表现在成年后更容易得代谢类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肝病等[10] [11]。
体罚会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大量研究发现,对身边人的攻击性行为与受过体罚是高度相关的。也就是说,童年受过体罚会让人更容易攻击伴侣、父母、同伴等身边的人[12]。提出体罚概念的施特劳斯曾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些儿童会表现出一些反社会行为,当父母发现并使用体罚来纠正他们时,不仅不会起作用,还会在未来两年滋生孩子更多的反社会行为。打的越厉害越频繁,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就越升级。也就是说,在教养环境中,以暴制暴不仅没用,反而有可能会将家庭内的暴力延续到社会之中[13]。
体罚会给孩子造成长期心理创伤。体罚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可以持续几十年,很多追踪研究显示成年之后的被体罚者很容易陷入酗酒和药物滥用的旋涡中。更为常见的,则是持续困扰他们的情绪问题。
比如,在详细追踪调查了9000多个家庭之后,研究者们发现被体罚的孩子在成年后会更易产生施虐和受虐倾向,在对身边人施以暴力之后,他们容易陷入自我厌弃之中,循环往复后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精神类疾病。这一类的研究数不胜数,而情绪类的问题往往是非显性的,也更难治愈[10]。
“小惩小戒”同样带来伤害
会产生创伤的并不只是严重的暴力。脑科学研究显示,打屁股这样似乎不太严重的体罚同样改变了儿童的大脑活动。
哈佛大学研究者们分析了147名10-11岁左右的儿童大脑,其中40名孩子遭受过父母以打屁股为主的体罚。所有孩子躺进核磁共振成像仪中,观看一些代表“中性(也就是既不会让人恐惧也不会让人开心,可以理解为面无表情)”以及“恐惧”的面孔表情图片。同时研究者会记录分析他们的大脑活动。
打屁股时的脑区活动丨[14]
结果显示,相比于未被体罚的孩子,被体罚过的孩子前额叶皮层的多个脑区对恐怖面孔的反应更为强烈。这些脑区通常会对外界可能会产生威胁的因素进行评估,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被体罚孩子的大脑反应模式跟遭受过严重虐待(比如毒打等)孩子的很相似。也就是说,虽然打屁股在家长看来是“小惩小戒”,但实际上对孩子的伤害与严重暴力虐待无异[14]。
与未被打过屁股的孩子相比,被打屁股的孩子在观看恐惧面孔时在上图多个脑区都展现了更高的激活。
什么情况会催生体罚?
首先,体罚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当家长处在一个普遍认为“体罚有效”的社会氛围中时,集体无意识会让家长们使用体罚的概率上升。
除此之外,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有的研究发现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更容易体罚孩子。
特殊的社会时期也会促使家长使用更多体罚:新冠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均出现了家庭体罚概率的上升[13] [15] [16]。
儿童的不同特质也会左右体罚的产生。比如,多项研究显示,相比较女孩,家长对男孩更容易实施体罚;对学龄前的孩子使用更多体罚;依恋困难、气质类型偏抑郁质的孩子更容易遭受体罚等等[13]。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家长方面的因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会让家长觉得“体罚是最后使用且效果最佳的教育手段”。
还有些家长本身情绪控制有问题,遇到特定教养情景的时候,总会激发怒火进而燃烧到孩子身上。更不用说那些酗酒或者滥用药物的家长了,体罚往往是他们树立“权威”的拿手好戏。
还有一部分家长从小被体罚或者家暴,他们往往痛恨曾经给自己施加痛苦的父母,但是却在无形中习得了这样的方式。如果没有反思,任由过往经历操纵自己行为的话,这些曾经屠龙的家长终将成为新的恶龙[10] [17]。
未来,我们不再打小孩
1979年,瑞典成为第一个明令禁止体罚的国家。截至2020年4月,有59个国家/地区已禁止一切形式的儿童体罚,但是这其中没有中国[19]。
事实上,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有很多非暴力的严教手段是效果显著的,比如
1、“反思角”:在家里设立一平方米的区域,做错事就让孩子进去限制自由,通常5-15分钟,不宜过长.
3、奖惩表:每周根据孩子行为进行积分,犯错扣除分数和奖励。
4、剥夺玩具使用权限(也需要注意时间限制)。
而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有抑制不住打小孩的冲动,不妨想想这三点:
1、万一没控制住,把孩子打坏了可不好。
2、打了也没啥用,还是不打收益更高,保持优雅。
3、这事儿放1年后、3年后、10年后看,是大事吗?不是?那别打了。
也许,我们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不如,就从今天不打孩子开始吧。
作者:黑将军
编辑:江笑川、窗敲雨
参考文献
[1] Fund, U.. (2015). Hidden in plain sigh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Working Papers.
[2]王利器. (1993). 颜氏家训集解. 中华书局.
[3] Ni, Y., & Hesketh, T. (2020).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Among Chinese Young Peopl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4] Wang, M., & Liu, L. (2014). Parental harsh discipline in mainland China: Prevalence, frequency, and coexistence. Child Abuse & Neglect, 38(6), 1128–1137.
[5] 和建花. (2014). 儿童受父母体罚现状研究——基于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06), 131-138.
[6] Straus, M. A. , & Donnelly, M. . (2005).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Corporal Punishment.
[7] Lansford, J. E., Cappa, C., Putnick, D. L., Bornstein, M. H., Deater-Deckard, K., & Bradley, R. H. (2017). Change over time in parents’ beliefs about and reported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eight countries with and without legal bans. Child Abuse & Neglect, 71, 44–55.
[8] Gershoff, E. T. (2002). Corporal punishment by parents and associated child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s: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4), 539–579.
[9] Gershoff, E. T., & Grogan-Kaylor, A. (2016).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0(4), 453–469.
[10] Straus, M. A. , & Donnelly, D. A. . (2017). Beating the Devil out of Them: Corporal Punishment in American Families and its Effects on Children.
[11] Bassam, E., Marianne, T. B., Rabbaa, L. K., & Gerbaka, B. (2018).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discipline or abuse? Libyan Journal of Medicine, 13(1), 1485456.
[12] Durrant, J., & Ensom, R. (2012).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research.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84(12), 1373–1377.
[13] Straus, M. A. (1997). Spanking by Parents and Subsequent Anti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151(8), 761.
[14] Cuartas, J. , Weissman, D. G. , Sheridan, M. A. , Lengua, L. , & Mclaughlin, K. A. . (2021).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elevated neural response to threat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15] Petts, R. J., & Kysar-Moon, A. E. (2012). Child Discipline and Conservative Protestantism: Wh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May Vary by Religious Context.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54(4), 445–468.
[16] Humphreys, K. L., Myint, M. T., & Zeanah, C. H. (2020). Increased Risk for Family Violen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ediatrics, 146(1), e20200982.
[17] Freisthler, B., & Kepple, N. J. (2019). Types of Substance Use and Punitive Parenting: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Addictions, 19(3), 262–283.
[18] Silver, K. L., & Singer, P. A. (2014). A focus on child development. Science, 345(6193), 121–121.
[19] Waterston, T., & Janson, S. (2020). Hitting children is wrong. BMJ Paediatrics Open, 4(1), e00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