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之遥科普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一直以来,“女孩子学不好理工科”的言论就广为流传。然而,事实上,放眼世界,理工类学科的科研前线从来不缺少女性奋勇攻关的身影;我国工业化的征程,也离不开一代代巾帼英雄的不懈拼搏与奋斗,李依依院士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李依依出生于1933年10月的北京,祖籍江苏苏州,是著名的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依依院士/图 微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所“她力量”丨巾帼绽芳华 奋斗新时代》
绕指柔也能造出百炼钢
1957年,李依依自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即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她放弃了留京机会,来到条件艰苦的本溪钢铁公司第一钢铁厂1号青年高炉班。在这里,李依依不怕苦不怕累,干遍了最脏最累的活,她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一年后,李依依成为了中国高炉史上的第一位女工长。
成为工长之后,李依依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高炉工长的工作艰苦而繁琐,不仅要监督高炉从上料到放渣的全工作流程,也要对高炉内状况的变化做出实时反应,保证其平稳、顺畅、均衡运行,还要协调工人排班、换班等。这其中涉及的许多管理工作,都需要极高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更何况,围绕高炉进行的各项工作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和危险性,高温、爆炸、空中坠物等危险时时刻刻都悬在操作人员心头,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同时,高炉工作人员以男性为主,作为女性的李依依在更衣等生活细节问题上也多有不便。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吓退这位年轻的北京姑娘。李依依没有丝毫懈怠,带领工人辛勤工作,不断改良技术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1号高炉连战连捷,高炉炼铁利用系数连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年轻时的李依依及其丈夫柯伟/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510/10/11698101_911331182.shtml
1959年,全国第一届群英会召开,会议上,本溪钢铁公司第一钢铁厂1号青年高炉创造全国高炉利用系数冠军,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红旗炉”,李依依作为工长出席了这届大会。随后,《人民日报》、《苏联妇女杂志》、《本溪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她的事迹。一时间,李依依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
始终冲在科研一线上的女战士
1962年,李依依被调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离开了熟悉的高炉工作,李依依在新的岗位上仍然不懈努力着。虽然五十年代,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在众多领域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对工业人才的需求度极高。1965年,李依依加入中国共产党,彼时的她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维护党的团结,努力钻研业务,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上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努力奋斗”。
多年以来,李依依一直践行着她的诺言,始终以国家的需要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我国冶金、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的科技进步,为国防和国民经济——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何让金属材料抗氢脆,一直是我国金属工业发展中的重要科研命题。金属材料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内部在冶炼加工时吸收了氢,在应力与氢的交互作用下,会突然产生一种脆性断裂,被称为“氢脆”。氢脆给工业生产埋下了重大的隐患。让金属材料抗氢脆,一度成为了国内外金属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氢脆现象/图 百度百科 氢脆现象
在李依依的组织下,我国开展了“六五”“七五”“八五”三次针对钢铁抗氢能力的国家重点项目科研集中攻关解决。当时正处八十年代,科研条件还十分艰苦。尤其是高压高纯的氢气易燃易爆,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对实验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为了能够尽早研发出国家所需的金属材料,李依依白天忙于实验方案论证、调研、落实,晚上查阅国内外的各类资料,甚至有时候在梦里想的都是实验。为了弥补简陋的实验条件,她买来氢气瓶,和大家一起摸索实验,提出全新的技术路线,自行研制实验机器。有次,一种关键实验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既会花费国家巨额外汇,运输调试等流程又会耽误大量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依依从一篇关于材料氢脆的研究资料中受到启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金属所的技术积累,提出了高压高纯充氢装置的方案,在此质上,进行了实验室的修建和充氢装置的设计,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实验数据测量,解决了抗氢材料研发上的燃眉之急。
除此以外,李依依还带领团队对锰奥氏体钢的力学和物理性质进行了全面研究,满足了我国核工业对特殊金属材料的需求;并突破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中铸钢支承辊、大型船用曲轴曲拐、大钢锭等大型关键铸锻件生产的瓶颈,为三峡水轮机转轮及CRH5动车CRH3高铁转向架国产化、核电用大型容器、蒸发器用精密管材高质量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2017年,李依依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两项国家专利。与合作者为国家共研制成功9个新钢种,获得国家和部委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十余项。前后获评“辽宁省劳动模范”、“国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从我国高炉史上第一位女高炉工长,到如今我国材料界屈指可数的材料学大家,李依依院士用60余载科研一线的勤奋耕耘,践行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春风化雨,桃李天下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传承二字,李依依用一生,为我国金属材料领域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0年,李依依被任命为中科院金属所所长。在任期间,李依依直率、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所内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她一边讲求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边倡导劳逸结合,1994年,李依依在研究所率先实施了五天工作制;1996年,在她的倡导下,金属所内开设了一家咖啡屋,内设各种运动器械,让科研人员在工作之余也能有一个松弛神经、互相交流的场所。对于有困难的同志,李依依积极施以援手。实验员赵学军至今记得,当年他刚刚把两地分居的爱人和孩子接到身边,家庭经济十分紧张,李依依得知了这一情况,便经常为他们送粮送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他们全家度过难关。
在李依依任职期间,金属所硕果累累。据我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钟信年科技论文统计报告,1993年美国《ISTP》共收录金属所论文71篇,居国内各科研院所之冠。截至2017年,李依依作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名,形成了高水平能攻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她放手启用青年人,被她提拔的青年科研人员中,不乏后期做出重大成果的科研中坚人才。赴海外交流时,李依依也常常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去留学生宿舍与留学生交流谈心,交流所内情况。在她的感召下,一批批留学生学成之后纷纷选择归国,为国家吸引了重要的科研人才。
近些年,在科研工作以外,李依依也积极参加杰出校友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为新一代大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他们走上科研道路。在李依依看来,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提出了六条大学生应该培养的基本素质,分别是外语水平、科技攻坚能力、“三严精神”、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其中,“三严精神”代表三条从事科研的基本品质:严密的思考、严肃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
同时,李依依格外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她以自身的实际经历为依托,指出当下我国科研人员在创新方面的不足和思维误区。她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培养出来的。人的智力相差是有限的,但勤奋是无限的。科学面前没有平坦大道,只有肯攀登崎岖山路的勤奋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点。人没有刻苦精神、没有毅力,就没有创新,就会一事无成”。
李依依参与北科大校友论坛/图 北京科技大学新闻网《“杰出校友论坛”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母校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李依依为代表的无数女性党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们不惧艰难,不畏险阻,急祖国之所急,学祖国之所虚。祖国哪里需要她们,她们就去往哪里。充分践行了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在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方面,她们真正地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何曾让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