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拉开序幕。这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将耗时近三十年。许多科研人员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北斗事业,年轻英俊的小伙如今已近天命之年。
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正式启动。
2000年,成功发射北斗-1A、北斗-1B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初步建成系统。三年后,北斗-1C成功入轨,进一步增强了系统性能。
北斗一号系统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不仅及时引导救援队伍进入灾区,而且其独树一帜的短报文功能把灾区的一手信息传递了出来。
2007年4月,北斗二号系统第一颗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拉开了北斗二号的建设帷幕。此后,几乎每年都有二至五颗卫星被“安放”到预定位置。
2012年10月,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入轨,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的服务能力。
北斗二号系统与一号使用有源定位不同,它使用的是抗电子干扰能力更强、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的无源定位技术。不需要地面处理中心参与解算,仅靠(至少)四颗卫星便能定位用户接收机的位置与时间等关键参数。
北斗二号相较于北斗一号在各项性能上都有提升。北斗一号解决了中国卫星导航的有无问题。北斗二号不仅能满足我国的导航需求,而且面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授时等服务。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启动。中国航天人日夜奋战,势必要让北斗三号惊艳全球,使这近三十年的北斗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2017年11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和2019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高密度发射,至2020年6月北斗“收官之星”成功定点,所有30颗北斗三号卫星已全部转入长期管理模式,全球组网运行之日近在咫尺。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三号采用无源定位与有源定位技术相结合的全新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向全球用户免费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授时、测速服务,还有独此一家的增强版短报文功能。并且北斗三号还有付费模式,将为付费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等级的服务。北斗三号的性能完全能与GPS媲美。
为了建设北斗三号系统,十余年间,我国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突破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北斗三号核心部件百分之百国产化。其中,北斗三号卫星搭载使用的铷(ru) 原子钟,精度十分之高,相当于300万年只有1秒的误差。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未来北斗将带给我们何种高科技应用体验,我想缺的只会是我们的想象力了。
北斗引路,光耀未来,国之重器,不负卅载!
(转载请取得授权,否则必究;本文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