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学医的那天起,我们就知道了一个医学标准——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那就是妥妥的不正常。而用术语定义,就是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
虽然我们也曾质疑过“乌龟那么慢的心率怎么是正常的?”,并且不仅活得好好的、命还那么长,但是谁让咱不是专家呢。因此,也只能乖乖接受“60以下就不正常”的理论了。
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能遇到心率低但活得好好的患者,但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人家不正常。有的时候,还要拉着人家去做“爬楼实验”或者“阿托品实验”。
这两种实验,目的只有一个——检测心脏对于这种高强度运动是否有反射性的心率提升或者对提示心率的药物有没有反应。
假设让我们碰到了那种由于窦房结病变导致的情况,那就对不住了。不仅要推迟手术,还要拉着患者去安一个心脏起搏器。
有的人会说,就做一个那么点儿的手术,还至于这么大动作吗?
作为麻醉医师,我很负责任地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生命的赌注,是谁也无法承受的。即便是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会尽一切努力去避免。因为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麻醉,更重要的是保命!
然而,最近业内消息称:窦缓的标准改了!
此消息一出,可能没有谁比我们麻醉医师更关心的了。
这是因为,窦缓也的的确确困扰了我们很多年。
我们何尝不知道有些人的心率就是慢呢?但是,医学标准就在那里呀!
查找资料,发现这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0年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2020》
中就明确定义了窦性心动过缓是窦性频率 < 50 次/分。这说明,中国专家认同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应该是 < 50 次/分。
再看看国外:2018 年 ACC/AHA/HRS 指南明确将窦性心动过缓定义为 < 50 次/分,证据是引用了 2014 年的两篇文献。指出人群研究经常将 50 次/分作为正常心率的截止值。
有了这些证据,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就不用那么纠结了。当患者心率不低于50次、且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情况下,完全可以将其视为“正常情况”。尽管目前的心电图报告仍然会报异常(窦缓),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我们相信,目前的时期,应该是可以作为强力证据的教科书改革的前兆。
当然,我们也得注意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性。比如,当外科医生比较纠结时,当患者比较担心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坚持不给患者做进一步检查了。
当教科书以及所有指南共识都把窦缓改为50次以下作为标准时,我们就可以据理力争了!
赶快把这个重磅消息告诉身边的同事吧~我们一起把握医学前沿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