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为何你感觉一切变得越来越糟?

利维坦
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微博:利维坦行星。
收藏

利维坦按: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某种偏见之中——这似乎对不具备反思能力的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既然不论怎样都存在偏见,那反思也没啥必要了吧?殊不知,反思自我的这种“反动”,即便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也正是观念纠错的好机会。自我反思意味着尝试接纳、包容不同的观念,也能从不同意见者的立场衍生出新的审视视角。今天文中提供的神经学证据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所谓“鸡同鸭讲”的事实成因,这有些像心理学中的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即每个人都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来支持已有的定见,但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则故意视而不见。在情绪方面这也说得通,比如长期消极、悲观的人很难对盲目的乐观产生兴趣,即便有,通常也只是经过了一番内在的解释来将其最终归为悲观与绝望。你的大脑就像一台无可挑剔的电影放映机。所见之形、所闻之声以及其他一大堆混在一起的感官信息通过转动的“胶卷”——也就是“你”这一存在——传递进去,你的大脑随即将这堆混杂的信息重新组合成一次客观、无损的经验,你称之为意识。

当然,这说法是错的。

你的大脑并非无可挑剔的放映机。它为你构建的现实是存在偏见、易受影响的。期望、阅历、情感和许多其他变量塑造了你的大脑所创造的世界。

© Amazon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迈克尔·格拉齐亚诺(Michael Graziano)在他2019年出版的《反思意识》(Rethinking Consciousness)一书中解释说,大脑对现实的解释是建立在零散、主观和偏斜的内在模型之上的——“就像印象派或立体派表达现实的绘画那样。”他写道。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直觉理解和对自身的理解总是扭曲的、简单化了的,而它们都依赖于那些内在模型。”他如是补充道。

近来,许多科学研究探索了大脑如何构建这些内在模型,以及它们的缺陷可能以何种形式扭曲现实,从而使我们陷入麻烦。

这些研究中有一部分检查了大脑对基于经验预测的严重依赖。尽管这类预测在某些情境下确实能提供帮助,但是这些预测——进一步说,你所理解的现实——可能会以一些令人不安的方式变得歪曲。

看看这个圆点:

它是蓝色的还是紫色的?

在《科学》杂志一项2018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同一系列的五次实验中,他们发现人们的答案出人意料地容易受到操纵。

(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6/1465.abstract)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向人们展示了数百个颜色从纯蓝色渐变到纯紫色的圆点。起初,蓝色圆点和紫色圆点的比例是相同的,人们的回答也反映出了这一对半开的比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研究人员向某些被试展示的蓝点越来越少。没有例外地,这些被试总会开始把更多偏紫色的圆点标记为蓝色。

“当蓝点的出现率降低时,参与者对蓝色的概念定义就扩大了。”研究报告的作者如是写道。人们的大脑似乎有意要根据之前的经验来平衡圆点的颜色比例。即使研究人员明确地告诉被试,他们看到的偏蓝色圆点会更少,人们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

圆点是一回事。但是在另外两次实验中,研究小组发现,当人们评估具有威胁性的面孔或是权衡伦理问题时,同样的效应仍然会出现。

“就所有这些不同类型的判断而言,对于‘蓝色’、‘威胁性’或‘道德败坏’的定义受到你以前所见事物的盛行率(prevalence)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大卫·莱瓦里博士(David Levari)说,“所以,当那些具有威胁性的面孔或是蓝色圆点消失时,你仍然会看到它们。”

“大脑会做出相对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可能会因人们无法意识到的方式受到摆布、影响。”

他和他的同事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盛行诱发的概念变化”(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基本而言,你的大脑所创造的现实会受到它本身的经验和期望的影响。

“你的大脑不像一卷卷尺,能够精确地测量一样事物的长度,”莱瓦里说,“大脑会做出相对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可能会因人们无法意识到的方式受到摆布、影响。”

© MIT News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做出相对判断的倾向是有益且高效的。它可以促使人们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快速地作出决定或评估。但是莱瓦里的研究也表明,这种倾向同样会导致我们在不存在威胁或不道德行为的地方误认为它们存在。

莱瓦里和他的同事们在他们的研究论文中写道,大脑明显倾向于改造新的信息以使其符合旧的期望,这可能有“令人警醒”的含义。

“尽管现代社会在解决一系列广泛的社会问题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从贫困、文盲、暴力到婴儿死亡率都是如此,但大多数人认为,世界正在变得更糟,”他们写道,“随着实际事例的(严重程度的)变小,概念的定义内涵变广大了,这一事实可能是这种悲观情绪的来源之一。”

即使种种事情在客观上变得更好了,大脑也可能难以承认这种改善,因为它(对现状)的理解不敌先前抱持的信念。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尽管这种现象有利有弊——也即是说,它可以令我们的观点变得过分乐观——莱瓦里说,我们的某些习惯或许正在把我们的思维推向对世界作出过分负面的表述。

根据尼尔森数据(Nielsen)202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费11到12.5个小时阅读/收听/收看某种形式的媒体。而在1980年,这一数据约为每天7个小时。

(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report/2020/the-nielsen-total-audience-report-august-2020/)随着我们接触的媒体内容越来越多,机器学习和定向内容算法的兴起创造出了“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也就是信息回音室),它们引导我们找到那些会强化我们的信念、感受或倾向的内容。莱瓦里的研究表明,即使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是不平衡的或不准确的,我们的观点仍然会受到影响。

“你在社交媒体或其它媒体上看到的东西,也许无法很好地代表现实世界或你的个人世界中的事物,但它们能够非常深刻地滞留在你的脑海中。”他说。

如果你让你的大脑暴露在一串愤怒、尖刻、愤愤不平、沮丧、极度关心政治,或者其他偏颇的持续输出的内容流中,这些特质就会渗入你的大脑对现实的解释之中。另一方面,如果你向你的大脑展示的内容是鼓舞人心、有趣、乐观、愉快,或是具有其他积极的特质,你的现实就将被推向那些方向。

“主要的结论是,”莱瓦里补充说,“我们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非常敏感,尤其是对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看到的那些。”

文/Markham Heid

译/苦山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elemental.medium.com/why-the-world-always-seems-to-be-getting-worse-even-when-its-not-666c42c0cdb9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