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药,隔着屏幕都会让人有种晕晕的感觉。按照正常去想,打上麻药就一定会晕,至少也可以让人平静下来。然而,有一种麻药,却能让人甚至笑出声来。下面,我们看看是怎么回事:
18世纪,是现代医学的爆发时期。在那个时期,很多医学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作为决定现代外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的麻醉学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那个时期,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各种麻药的研发之中。
比如,一些具有麻醉性的气体被发现了,如乙烯醚、乙醚、环丙烷以及氧化亚氮等。其中,最伟大的发现,非乙醚和氧化亚氮为首。这是因为,他们都在漫长的麻醉长河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氧化亚氮,其发现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可以说,基本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8世纪70年代,一位热衷于自然科学的英国教士约瑟夫·普里斯特利(1733-1804),混合氮气、铁屑、硫磺与水,制得并发现了一种无色气体—氧化亚氮(N2O)。当时,普里斯特利猜想这种新发现的气体,或许和他制得的氧气一样,能够用来治疗肺结核。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气体并不具备期望的功能。在应用过程中,反而出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吸入者往往会狂笑、并且自己无法控制。待药效退去之后采访这些受试者,均表示当时意识清楚,但无法控制发笑。
虽然这种气体并没有出现期望的医学效果,但是却被一些商人利用了:他们把这种气体引入夜总会等场合。进入无比亢奋状态的年轻人们,变得非常依赖这种气体。于是,夜总会的生意变得非常好。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娱乐场所都能找到这种使人快乐的气体。也正因为此,这种气体被人们称之为“笑气”。即便以后它在麻醉领域发挥了更大作用的时候,这个称呼也未曾改变。
其麻醉作用的发现,也是一次机缘巧合:一位牙医,试图尝试在患者大笑的时候为其拔牙。于是,牙医就让患者吸笑气。然而,患者却告知医生没有感觉到疼痛。此发现,令医生震惊不已。于是,在多次观察之后,牙医确定这种气体有麻醉作用。至此,笑气的麻醉作用被正式发现。其后的200多年期间,笑气一直在牙科镇痛以及辅助麻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目前,笑气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仅在牙科以及无痛胃肠镜等舒适化麻醉过程中发挥作用。虽然麻醉机上仍留有笑气装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好的麻醉气体一定会代替笑气。